APP下载

中国南方最大的游耕民族福安畲族遗落闽东的开荒人

2016-05-15施丽华

福建人 2016年10期
关键词:福安闽东畲族

施丽华

中国南方最大的游耕民族福安畲族遗落闽东的开荒人

施丽华

山歌对唱(摄影/钟楠)

畲族,曾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游耕民族,他们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

从唐代起,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凤凰山迁徙到闽东。今天,在闽东沿海展界落户的畲族人,还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武术和医药。

福安现有畲族人口7万多人,是中国畲族人民聚集最多的地方,这里的畲村依然沉淀着千百年前的传统文化,完整保留着自己的风情。

遗落闽东的开荒人

清顺治十二年,清政府为断绝沿海居民给占领台湾的郑成功接济,朝廷一道迁界令下,闽东沿海几乎变成荒无人烟之境。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抵达台湾,一举平复了台湾本岛,终于换来了福建沿海的人烟。但要垦复数十万亩荒地,此事谈何容易,闽东地方政府立即下令召集各地“流民”垦荒,当时的“流民”主要指的就是畲族人。

他们原本幽居深山之中,为了垦复沿海荒地,成群结队从山区向沿海迁徙,为闽东开荒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因此,迁入闽东的畲族人民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得以正式入编民籍。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盘、蓝、雷、钟。关于这些姓氏,还有个传说。《高皇歌》中记载,畲族始祖为盘龙麒(即槃瓠)。盘龙麒因辅佐高辛帝打下燕国,得以与公主成婚,生下三子一女。长子诞生时放在盘子中,因而姓盘。次子是置于篮中的,因而姓蓝。给三子起名时,天上正好响雷,因而姓雷。女儿成婚招了个钟姓的女婿,因而这一脉的后人们就姓钟了。

畲族人的民间信仰对象,主要是传说中的先祖人物,包括宗族远祖和族内英雄能人。民间俗神方面,与当地汉族村民共同信奉神灵,以道教神所占比重为大。此外,他们还信奉自然物体演化的神灵,比如巨石神灵、巨树神灵等。

图腾崇拜:盘瓠与凤凰

盘瓠王是中国畲族与瑶族传说中的始祖,盘瓠信仰世代相传,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仰仪式。

在畲族的图腾崇拜中,盘瓠与凤凰一脉相承,凤凰在畲族的服饰、礼仪、神话传说中都得到了体现。据研究专家黄向春介绍,凤凰崇拜不是最初的形式,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鸟图腾发展到凤凰崇拜的历史过程。鸟图腾是凤凰的前身,实物所示“凤凰”实质上代表的是对其祖先鸟图腾崇拜的古老记忆。

“畲族的凤凰崇拜以服饰文化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畲族服饰可分为发式、冠式、衣式三部分,服饰以黑、青、蓝色为主色调,这是畲族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尤其是黑色,只要是凤凰装等礼服都以黑布制成,这与汉族尚红的传统截然不同。”黄向春说。

畲族舞蹈

畲族女子服饰,分为发式、冠式、衣式三部分,以黑、青、蓝色为主色调,是畲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摄影/钟楠)

充满神秘感的民俗活动

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99%的畲族人使用福安畲语,书写上则通用汉字,畲族的文学多以山歌形式表达,所以属于民间口头文学。

畲民都喜欢唱山歌,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在山间田野劳动,探访亲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代言,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哀思。婚姻习俗也与山歌分不开,他们以歌定情、以歌会亲并以歌完婚,甚至在新娘出嫁前还要唱上三天三夜的哭嫁歌。

目前流传下来的畲族山歌有1000多篇,其中《高皇歌》被称为畲族民歌辉煌之作,歌词中有:“广东住了几多年,尽作山场无分田,山高土瘦难做食,走落福建去作田……”

农历三月三,是福安畲族世代相传的庆典节日,亦称乌饭节,吃乌饭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英雄雷万兴。相传唐代时,雷万兴率领畲民抗击官军的围剿,粮食吃尽了,只好靠山上的乌稔果充饥渡过难关。后来,某年的农历三月三,雷万兴突然想吃乌稔果,可那时乌稔尚未结果,畲民便摘采它的叶子做成乌饭。

电阻效应、等离子体溅射和中子、伽玛辐射会导致上述线圈的温度不断升高。为了防止这些线圈过热,该堆在这些线圈内敷设了流有液氮、液氦、FLiBe等冷却剂的冷却管,或将线圈中的导线直接浸没在这些流动的冷却剂中,以带走线圈产生的热量。

再后来,每年三月三吃乌饭就成了一种习俗。这一天除了要吃乌饭,畲族男女还会穿上绣着凤凰图案传统盛装,唱着古老的畲歌纵情歌舞。

农历七八月水稻收割时,畲族人要过尝新节,又称“食新节”。在开镰收割之前要选择吉日,把头一趟割下的稻谷碾成米煮饭,然后祭祀地方神、祖公神、灶神,邀请村中亲邻好友品尝。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尝新节由年长者第一个动筷子。结束的时候,要留下一碗米饭作为“剩仓”,类似年年有余的意思。

尝新节上,巫师们唱跳起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歌舞,他们一个个脚踏八步罡,执着铃刀和羚号,这就是畲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祀福舞《奶娘催罡》。“奶娘”指的是陈靖姑,传说陈靖姑为了帮助畲民向上天求雨,腹中胎儿不幸被妖魔所害,为了纪念她,畲族人特别选择这一天来凭吊。畲族不少独特的民族舞蹈,后来都被搬上了表演舞台,有《花朝节》《幸福畲家喜嗒嗒》《竹响畲山》等。

畲家拳在金斗洋村代代相传,大部分村民至今仍习武锻炼(摄影/黄俊)

银饰是畲族女子的最爱,这些饰品一直陪伴着她们的一生 (摄影/钟楠)

银饰:畲家女子的最爱

在大婚这一天,畲族新娘们头戴银凤冠,一串串的银珠垂坠着,以此掩住姣好的脸面。她们走起路来,身上的银声叮当作响,意味着“凤凰生仔又带孙”,是畲族人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银饰是畲族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婚姻大事必不可少外,日常生活中也都佩戴。每逢喜庆节日,母亲会取出银冠、银耳坠、银簪、银手镯等物,把家里的女孩子打扮得隆重而气派。相比起苗族人穿戴的银饰,畲银虽然要稍显朴素一些,但其中的文化蕴意却没有半点逊色。

千年后的今天,福安畲族人仍以“原汁原味”的畲族文化,浓郁的特色风情,将畲族的魅力展现在我们面前。

畲家拳:中国南拳鼻祖之一

金斗洋村是一个纯畲族的小山村,已有300多年历史,畲家拳就发祥于此。清朝康熙年间,一支雷姓畲族辗转迁到金斗洋,村里人经常遭受外族的侵扰,为了免遭欺负,他们从小练就一身好拳脚。其中族人雷朝宝(又称雷乌龙)的拳脚最好,在战斗中也表现最出色,很受乡亲们的拥戴。

左图_溪塔畬家婚俗(摄影/丁立凡)

右图_畲药金银花(摄影/钟楠)

不久后,一位叫林铁珠的泉州南少林武僧,因为反清复明被朝廷追捕,受伤后流落到金斗洋村附近,得到了畲民的医治救助。铁珠和尚痊愈后,就在这里传授畲族人南少林武功。

原来功底就不错的雷朝宝,在铁珠师傅的指引之下,将祖传盘瓠拳术和南少林功夫相糅合,又把长拳短打和棍术套路融为一体,独创了一套“金斗洋畲家拳”。

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拳套路大体相似,两者在马步的运行上十分接近,演练时步法稳健、固如磐石,发力有声。畲家拳要求步稳势烈,动作上进攻时迅捷凶猛,防守时又严谨无缝,其中最厉害的是拳肘点穴,据说敌人被点击之后全身动弹不得。此外,畲族的棍术、盘柴槌、畲族棒,也不可小觑,其武器可以是锄头扁担和打柴棍。

畲家拳早已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被录入《中华武术文库》,活跃于国内外的武术赛场。福安畲族人习武的目的在于防身健体,这是畲家拳的武德修养之道,大凡武功练到精深者,遇事都不会轻易出手,很多人更喜欢隐居深山。

今天畲家拳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习俗,武术队伍中出现了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同胞。由于长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在闽东一带的畲汉族群中,练习畲族拳的风气十分普遍。畲家拳不仅活跃在国内武术赛场,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早已走出了国界。

畲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用畲族武功拳术,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老一辈革命家,至今畲族人民始终保存着刚毅习武、豪爽忠勇的革命优良传统。

青山草药,救护万户千家

畲族医药是人们世代相传留下来的民族珍宝,作为族群中的传家宝,早年只传家族男丁不传女眷,更不收外姓徒弟。

如今福安大街小巷,都有一些家传的青草店,这些药都源于畲族祖传药方。有的青草店已经传承数代人,一个小小的药店内,堆积满满的一屋子草药。

福安畲族大部分居住在偏远闭塞的山区,那里只有崎岖险峻的山峰,交通不便且经济落后。常年山高多雾,造成居住环境湿气相对较重,为了生存久而久之他们从日常经验中,学会了许多可以防治疾病的技巧,最后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医学——畲族医药。

常用的畲药中,各种青草药材有300多种,为山林之中珍稀的新鲜药种。畲药也有晒干后的药材,主要配合家禽炖熬食用,或者外用涂敷。畲药与汉族的药材差别不大,但畲药以青草为重,在医术治疗方面也有所不同。

福安畲医治疗手法简单方便,他们更多的是在医治蛇伤、风湿、骨髓炎、妇科病、黄疸肝炎等山民常见病症方面疗效显著。如今流行于世的独特的治痧法,是畲医治疗中最普遍的一种,其中的针刺、挑针与挑病珠,早期都是用畲族银针来完成的,放血与拔火罐、刮痧、搓痧等,也是由类似方法延伸而来。

在今天的福安各地,畲族医药发展已经较为普遍,是畲汉族人都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畲家医药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福安的赛岐、坂中就有多个畲药生态园,种植了4000多亩十二时辰、金线莲、三叶青、铁皮石斛、南天竹等药材。

来之不易的畲族医药,被称为“苦难中绽开的山花”。几十年来,经过福安当地专家的收集整理,已经出版《福安畲医畲药》,此书是研究和发展中国畲族医药的重要典籍。f

畲族妇女在捡理山中刚挖出来的畲药十二时辰

猜你喜欢

福安闽东畲族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张福安作品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深入基层情系老区——福建省老促会到寿宁、福安开展迎“七一”系列活动
畲族民歌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福安花猪及福安野花猪开发利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