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三个“观照”构建卓越课堂

2016-05-14李芙蓉

甘肃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观照小学语文

李芙蓉

【关键词】 小学语文;卓越课堂;自身;课

堂;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48—01

“卓越课堂”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文化,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突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从本质上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彰显着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课堂形态,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育人质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想在自己的阵地上建设属于自己的“卓越课堂”,就要从影响课堂的最直接因素入手,做到三个观照:观照自身、观照课堂、观照学生。

一、观照自身——修炼“致广大而精微”的素质

1. 系统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素养、语文教育能力素养及语文教学研究素养等方面。教师具备了系统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够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发展、德行塑造上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博大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如果教师没有博大深厚的文化积淀,就很难有精彩的课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使学生形成技能,更是通过自身的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而这种润物无声的滋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更为强烈、持久,甚至伴随其一生。

3.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技术能力)。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断提高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也是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建设卓越课堂的重要手段,是小学语文教学走向卓越的一个重要条件,绝不可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教学包装。

4. 实践性知识(教学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是教师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渗透进教学实践的综合体现。

二、观照课堂——遵照“复杂性理论视野”的引导

1. 目标明确,切记贪多。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虽然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目标也不止一个,但是教师要分清主次,取舍有度,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2.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是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一堂课如果落实得因材施教、方法得当,教学便可事半功倍。研究表明,如果是传授知识,讲授法效果较好;如果是学习动作技能,教师讲解加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给予反馈与纠正的方法最好。

3. 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学”。再先进的教学理论,再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学”。一堂课下来,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教师要牢记:“重要的不是你射击了多少发子弹,而是你打死了多少个敌人。”为此,要让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主动发展与进步,这才是卓越课堂的完美追求,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为之付出终身的热情和努力。

三、观照学生——树立“全人发展”的观念在先

更新教育观念也好,创建卓越课堂也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因此,教师、课堂一切的出发点都只有一个目标——观照学生。建设卓越课堂,教师首先要树立“全人发展”的观念。“全人发展”是近几年提出的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运而生的关于人的培养观。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关注人,因为有了人才有分数。因此,建设卓越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首先要有全人发展的观念,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把人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好的教育不应该只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心智、体魄等方面,健全均衡发展的学生。

卓越课堂——教育的期望,教师的追求。将观照自身、观照课堂、观照学生为己任,面对复杂,保持欢喜;面对挫折,永不言弃。只要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建设卓越课堂之路虽路漫漫其修远,但吾必将上下求索而得之。身为教师,为了心中的卓越课堂,不仅要一往情深,更要一往直前。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观照小学语文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谭维维推出《观照》专辑四部曲之《春生》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认知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主体互动关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