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宁夏
2016-05-14
“十二五”期间,宁夏自治区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11.8亿元,年均增长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3万元,达到6600美元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高于同期经济增速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131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9倍,是“十一五”以前历年投资总和的1.8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86元、9119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2.3%。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9∶49∶42调整到8.2∶47.4∶44.4,服务业比重超过工业比重。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7%,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8%。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第5位、西北地区之首。枸杞生产规模、果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贺兰山东麓葡萄基地达到60万亩,酒庄达到72家,我区成为我国三大酿酒葡萄原产地保护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二是能源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煤炭生产能力超过1.2亿吨,比“十一五”末增长83%。电力装机实现翻番,总规模突破3100万千瓦,人均发电装机、人均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建设宁东至山东、宁东至浙江两条电力外送通道,外送电能力将达到1200万千瓦。建成750千伏双环网主网架,成为全国首个具有750千伏双环网主网架的省区。风电装机达到822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9.7倍,居全国第七位;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09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33.2倍,居全国第六位;新能源占电力装机、发电量比重分别达到36%和10.7%,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0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三是新型煤化工快速发展。建成了世界首套采用MTP工艺的煤制烯烃项目,产量达到160万吨/年,实现了煤制烯烃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制烯烃生产基地。主要煤化工产品由2种增加到7种,总产能达到436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2.9倍。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全国唯一的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商业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四是现代纺织异军突起。初步建成了银川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纺织)示范区,建成投产棉纺纱线生产能力110万锭,成为全国装备水平最高、技术最为领先的棉纺产业园区;羊绒纺织产业快速升级,羊绒服装服饰的加工量增长了10倍以上,羊绒纱线、服装服饰全国加工量、出口量第一,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羊绒工业园区初步建成。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太中银铁路,开工建设了干武铁路增建二线、包兰铁路扩能改造银川至石嘴山段,通车里程达到1131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1.7公里/百平方公里。特别是银川至西安、吴忠至中卫两条高铁的开工建设,将结束宁夏没有高铁的历史。改造国省道12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7公里,公路密度提高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所有地级市及90%的县区通高速。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加快推进,飞行等级由4D升为4E,开通了61条国内航线和10条国际与地区航线,初步形成了链接全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国际都市的航空网络,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跻身国内大中型机场的行列。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6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44万亩,占灌溉面积的60%,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山川共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是全面加强统筹规划。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编制实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并以地方立法确保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同时,在全国率先以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开展全省域“多规合一”试点,形成空间规划“一张蓝图”。二是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一主三副、两带两轴”的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沿黄城市带和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建设,沿黄经济区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固原市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400公里滨河大道全线贯通,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滨河新区、固原西南新区建设全面铺开,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三是加快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实施沿黄景观林带、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大环境绿化、村镇庄点绿化等工程,我区获得的国家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的比重在西北地区名列前茅,银川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全区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四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改造危窑危房28.7万户,建成新村325个,综合整治新村1720个,建设改造小城镇75个,实现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进村主干道硬化率、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80%以上。
——生態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连续12年坚持全省域封山禁牧,实施了一大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打造天蓝、水净、空气清新的靓丽“名片”。一是生态建设全面加强。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8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250万亩,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182.27万亩,全区禁牧封育区林草覆盖度达到58.3%以上;重度沙化草原面积由禁牧前的634.4万亩减少至268.2万亩,减少57.7%,是全国实现“人进沙退”的省区之一。二是湿地恢复与保护成效明显。实施了阅海湖、鸣翠湖、星海湖联通整治等沿黄城市带湿地恢复和保护工程,全区湿地面积十年间增加了30万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再现了“塞上湖城”、塞上江南新景观。三是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了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节能降耗和宁东基地环境保护4个行动计划,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宁夏华能达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径流式工业电除尘技术能将粉尘排放浓度降低到每立方米15毫克以下,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火力发电燃煤锅炉烟尘排放浓度标准。该技术对细颗粒物PM2.5的捕集率超过95%,在我区已经开始示范应用,并引起了欧美一些电力企业的极大关注。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2012年通过水利部验收,被授予全国唯一的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一是“两优”发展坏境加快建设。深化行政审批管理体制、商事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和下放自治区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812项减少到304项,精简60%以上,全部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了政府部门行政权责清单管理模式,规范了权力运行。二是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了《自治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实行属地备案、并联办理、限时办结、前置改后置办理及事中事后监管等措施;建成了上连国家发改委、下接市、县(市、区)的四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探索出了一网告知、一网办理、一网公示的审批工作新模式。三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成功举办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和两届中阿博览会,获批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银川综合保税区成功加入世界自由区组织,是全国第二个具有选举权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探索内陆开放途径和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陆上、空中、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受到国内外关注。四是不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与38个国家的51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在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十二五”期间,我区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3%,实际利用外资比“十一五”增长6倍,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