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同义对释研究

2016-05-14万森

辞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单音词复音词大字典

万森

摘要《汉语大字典》的同义对释法,是释义方式的一种,源自古代辞书释义“直训”法。同义对释有明显的长处,它使释文简短精练,也便于读者对相关的同义词语进行联系理解,符合“辞书体”的要求;然而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它对词语注释的精确度不高,不能表现出同义词语间的“同中之异”。滥用这种方式会出现以难注易、以生僻注常见、以多义注单义的现象,使读者难以理解和使用。在通读《汉语大字典》人部的基础上,文章运用归纳法,一方面对同义对释这种方法的运用予以梳理,总结了《汉语大字典》的贡献和发展;另一方面运用现代辞书学和语义学的相关理论,指出其局限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同义对释成就不足

一、 引言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的同义对释法是释义方式的一种,源自古代辞书释义“直训”法,即词语式释义。用同义词给词语释义,是古今中外语文辞书广泛运用的释义方式。在我国,从两千年前的《尔雅》《说文解字》到今天的《中华大字典》《大字典》,都把这种释义方式放在重要的地位,前人也给这种方式以不同的名称,如“同训”“对释”“同义互训”等。同义对释,就是用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一个词或两个以上的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实际是运用类似语言材料的比较解释,在比较中让读者理解词义、掌握用法。

二、 《大字典》运用同义对释法的合理性

《大字典·编写细则》对释义方式只有粗略的说明,如: 词语式、定义式、描写式、说明式、综合式等。细则未及细述在何种情况下宜用何种方式,在何种情况下不宜用何种方式,亦未说明《大字典》在通常情况下宜用何种方式。

一部辞书采用什么样的释义方式,一般来说是根据该辞书的性质和释字(词)的目的选择的。同义对释这种方式,《大字典》应用得最为普遍;定义、说明等方式一般在名物字和科学术语释义中用得更多。导致这一现象并不是由于编写条例有强制性的规定,而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字”——单音词的性质决定了《大字典》采用以同义对释法为主的释义方式。

同义对释的条件是所选用释词表达的一定要与被释词是同样的事物、现象或概念,在意义、色彩和用法上要有共性。意义完全相同的词,一般指那些由于来源不同而产生的异称词;意义相近的词,指基本意义相同但有细微差别的一般同义词,这是同义词释义的客观基础。汉语词汇中普遍存在着这类意义相同、相近的词语,这是选用同义对释法的前提。

汪耀楠、祝注先(1982)指出:“大型语文词典在考虑和选择释义方式的时候,必须对所确定的读者对象的知识领域和基本要求乃至特殊需要和本词典的知识结构作综合、平衡的考虑,以便通过恰当的方式向读者提供尽可能丰富、完全的知识信息。”《大字典》是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它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为主要对象,帮助他们解决在阅读和研究古今著作中遇到的汉字形、音、义方面的问题。同义对释法是一种充分利用人们已有知识,以词目的同义词、近义词解释词目,而不直接说出词义的内涵,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的释义方法,适合在汉语言文字方面已有一定积累的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所以我们说《大字典》以同义对释为主要释义方式是合理的。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单音词又往往是多义词。现代人阅读古书,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知识,常常会被这些多义的单音词迷惑,不知它们的准确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复音词。检查一下《大字典》就可明了这些字的丰富含义及各含义与现代汉语哪一个或哪几个复音词相对应,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可以说,字典释古汉语单音字词,其主要目的在于与现代复音词的沟通。至于这个复音词内涵的揭示,则是现代汉语词典和其他词典释义的任务。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即使是书面语,也少有使用,因此显得生涩难懂,这种情况下释以现代汉语复音词,既沟通了古今,又明确了意义。

在辞书学的理论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同义对释法过时、陈旧。其实,释义方式往往不是由编纂者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被释对象的客观需要决定的。词典有分工,释义也有不同。人们查阅古汉语辞书,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古今,这种情况下,同义词对释法更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若直接释以定义,就破坏了这种古今沟通。我们知道,人们不一定能给最浅显、基本的常用词一个准确而又周全的定义,但是凭着语感,却能够运用自如。因此,以沟通为要务的字典,同义对释法的合理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还没有沟通就给以科学定义,而被定义的那个复音词却不出现,就越俎代庖,破坏了词典的分工。(汪耀楠1990)故同义对释法在辞书编纂中是可以合理采用的。

同义词释义的优点包括: 第一,方便。因为汉语的同义词相当丰富,选择一个同义词来释义,不太困难,这要比定义式和说明式方便;第二,简省。一个同义词只有几个字,篇幅节省,读者一望而知,少耗精力,这是别的方式所不能及的;第三,便于对照、对应,并可避免重复。文言词用现代汉语中一个相当的词去对应,方言词义用普通话中一个相当的词去对应,能起到古今词语对照或方言词同普通话词语对照的作用,同时增加了读者的词汇量,便于读者对相关知识的联系理解。有些多义字分别孳生了意义比较单一的复音词,用这些复音词去分别对应,既简明又可避免重复。

三、 《大字典》同义对释的类型

(一) 单音节同义词对释

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以单音词居多,书面上一个词往往用一个汉字来记录,故古代辞书和注疏常释以单字,即以一字释另一字,加之大量采用直训,单字释义成为古代辞书常用的释义方式。单字释义简单明了且一望而知,在当时作为重要的释义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字典》对古代流传下来的辞书和故训中大量芜杂的单字释义材料予以整理和借鉴,大量沿用了单字释义这种方式。

1. 选用单义字为释文。单义字意义明确稳定,易排除歧义、确定字义,较宜用作释文。《大字典》供今人查阅使用,释词以其今义为主,其主要意义为人们所常用,可适当忽略其冷僻义,故这里的单义主要指该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意义。如:

佚⑥美。以⑩有。侈⑨多。仪B17我。

2. 被释字的意义比较单一,或为今人所熟悉,用作释文的单字的主要意义也很通俗明白,有些用作释文的字与被释字今天已组成同义复词,方便读者联系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如:

僚①官。使⑤用。崇②高。甘②甜。

3. 两个义同、义近的单字并用释义。一方面意义交叉、互为补充,突出两者的共同点,更好地显示出被释字的意义;另一方面互相限制和约束,排除歧义或多义,增强释义的精确性。如:

令③使;让。做⑨替;代。佳①美;好。傍②依;靠。

4. 释文用同义单字,并配以同义复音词和反义词的否定式。对比衬托,从而使释文的意义范围受到限制而得以确定,也使词义更加清晰明确。如:

偶⑥双;双数。与“奇”相对。低①矮;离地面近(与“高”相反)。

5. 释文选用一个单字,并配以对应复音词。这样便于古今参照,难易互补,以增强义项的概括性和意义的确定性。如:

入⑤交;交纳。令⑧善;美好。佯①诈;假装。佩②佩带;挂。

(二) 复音节同义词对释

相对于单音词词义的游移性,复音词词义就确定了许多。复音词的大量出现,克服了单音词的多义性,可以限制词义外延,把词义固定在一个比较窄的范围内,更便于交际和精确表达。《大字典》用复音词把单字的丰富含义一一归纳、揭示出来,从而沟通了单音词和与之对应的现代汉语复音词及文言词或白话词。

用复音节词释义,从释义方式上看可分为单词语释义和多词语释义。当有条件采用或适合采用同义对释时,首先考虑单词语释义。但如果没有或没有找到适合释义的单个同义词,或只用一个词语会影响释义的准确,为比较贴切地反映被释词的意义,就要用两个或更多的词语来释义,于是就有了多词语释义。恰当运用多词语释义,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词语释义的局限和不足,使同义对释法更趋于精确和细密。

1. 单个同义词对释

《大字典》释文中出现的复音词,不可能再给以释义,故选作释文的词语必须达到一望可知、无须再释的要求。首先我们来分析单词语释义。

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是语言发展演变的趋势。复音词可以制约字义引申过多、功能过多而造成的语义模糊和理解困难。同义复音词可以由以本字为词根或语素与另一字构成,也可以由不含本字的其他词表示。通常情况下,含有被释字的复音词在固定多义字的某一意义上会有更多相同成分,有时还可能等值。

第一,对于文言字义,选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同义词来释义。如:

俟②等待。信⑧使者。伎①同伴。伐⑦功劳。

第二,较多选用含有被释字的复音词作为释文,从而固定更多的相同成分。如:

伴①伴侣。住③居住。仇②仇敌。休①休息。

第三,用来解释的同义词,在释文前后附加标志、限制语或补充说明的例词或括注,以求双方等值。如:

偃⑤方言。度量。假⑧代理(政事)。偷⑦抽出(多指时间)。

第四,明确写出单音词在某一义项上字形的变化。如:

倚B14椅子。后作“椅”。保B17小城。后作“堡”。倔②突出。也作“崛”。

2. 多个同义词对释

古汉语中某些字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时很难找到对等词,这就需要几个同义词来交叉释义,以便找到其意义交叉点。在运用上,多词语释义很多情况下比单词语释义困难,因为多词语释义灵活性大,又多了一层关系,再加上从理解的角度来说,它更为曲折和间接,要更多地注意释义效果。《大字典》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释义效果。

第一,多个同义词反复对释。用来释义的各个词语意义相同,在同一意义上对被释词进行反复释义,即同义反复释义。如:

俦①伴侣;匹偶。信⑩书简;信件。仿②仿效;效法。

用同义词反复对释中的任何一个词语单独释义,都能达到准确释义的效果。释词多是一文言一白话、一古雅一通俗,它可以使释词相互印证,客观上也丰富了读者的词汇,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被释词的意义,从而提高了释义的明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第二,多个同义词补充对释。用来释义的各个词语相互补充,共同表示被释词的意义。各个释词与被释词的意义相近或比较相近,但还有一定差别,单用其中某一个词语来释义会显得不完全或不够贴切。同时用两个或更多的词语来释义,就可以在意义上补充或相互补充,进而比较完整准确地反映被释词的意义。如:

伸④陈述;表白。(笔者注: 有说话方式上的有条有理,也有说明自己意思的解释。)[义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下同。]

伹笨拙;迟钝。(笔者注: 把感观、思想、动作、反应等方面表现出差于一般的各个状态描述出来。)

伉⑤强悍;健壮。(笔者注: 有身体的强壮,也有气势的勇猛。)

通常情况下,用作单词语释义的释词与被释词并不等值,可以允许有一定义差,但这种义差要有一定限制,差别过大就不适合做释文了。在没有比较合适的同义词可单独释义的情况下,可选择的办法之一就是挑选适当的词语做多词语补充释义,它有助于同义对释这一方式的精密化。

第三,多个同义词限制对释。用来释义的各个词语相互限制以形成意义的交汇点来表示被释字词的意义。释词可以都是多义词,取其交汇后的同义义项来释义;释词也可以一个是多义词,一个是单义词,单义限制多义以明确注释的意义。如:

作⑥劳动;工作。(笔者注: “劳动”和“工作”一样既是名词又是动词,两者在动词意义上形成交汇,组成了“作”的“进行体力或脑力劳动”义。)

作B11培育;造就。(笔者注: “培育”是多义词,其中有“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才”义,如“培育人才”;“造就”也是多义词,其中有“培养使有成就”义,如“造就人才”。两个多义词在同义义项上交汇,形成“作”的“培养人使成才”义。)

有条件采用单词语释义且较贴切明白易懂,不必采用多词语释义;当没有条件采用单词语释义,或虽有条件但效果不好,才使用多词语释义,而且要选择适当的释词,防止随意性。

(三) 同义对释法与其他释义法结合释义

《大字典》中有的义项仅以相对应的复音节词释义还嫌不足,再对这个复音节词予以进一步的补充解释,这样就把同义对释法与其他释义方法结合起来。如:

侬②侬人,清代云南境内的一种少数民族。

俘①俘虏;作战时擒获的敌人。

供⑦供词,受审者所说的案情。

化④教化;古代统治者统治人民的理论、措施。

采用此法,要注意一个把握的分寸问题,要恰到好处,而不是画蛇添足。

四、 《大字典》对同义对释的优化与存在的不足

(一) 优化

《大字典》在借鉴传统辞书同义对释的基础上,又做了一定的优化,使其更好地发挥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来解释的同义词,一般选用现代汉语中意义常用的单音词。如:

入⑤交;交纳。便②顺;顺利。传⑨表达,流露。

第二,用来解释的同义词,一般选用单义的。如:

仍⑤厚。化B11烧。倡②唱。使⑤用。

第三,用来解释的同义单音词,在字典中给出了定义式或描写说明式等较详的释义。如:

佚⑥美。

美②形貌好看。

仍⑤厚。

厚①物体(多指扁平物体)上下两面距离大。与“薄”相对。

第四,用来解释的同义词,在释文前后附加标志、限制语或补充说明的例词、例句、括注等。如:

仔方言。②小子(鄙称)。

侵B13(病)笃,沉重。

倒④坏;变坏。如: 倒胃口;倒嗓子。

偷⑦抽出(多指时间)。如: 偷空儿;忙里偷闲。

第五,用来解释的同义词,与简略的定义式或说明式释文相互补充。如:

倒②逆;向相反方向移动。

儓③耰,一种用来碎土覆盖种子的农具。

倖①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第六,用几个同义词共同来释义,或用同义词与反义词的否定式或括注反义词以互相补充释义。如:

保②养;育。

仗④凭借;依靠。

全②纯;纯粹。与“杂”相对。

低①矮;离地面近(与高相反)。

以上几种释义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同义词对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对传统同义对释法释义的优化。

(二) 不足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

1. 释义不准确

释义不准确现象较多的是单字释文。单字释义的优点是简明扼要,缺点则是释义常常不够明确。因为一个汉字往往可以记录不止一个词,而一个单音词又往往具有不止一个义项。古人解释词义经常使用单字为训的方式,我们今天新编的语文辞书不能满足于、止步于照抄古书中单字为训的现成训诂材料,除了意义单纯的单音节词可做释词外,其他的要做认真的辨析。如:

(1) 依②安。《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京斯依。”朱熹注:“依,安也。”

按: 此项释义不明。《大字典》“安”下共有25个义项,此“安”为何“安”。“毛以为,厚于民事乎,此公刘也,乃能匪以所居为居,匪以所安为安。言不顾己之安居,唯以利民为意。又言其不顾安居之事。”后文中“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李学勤1999)郑玄笺云:“跄跄济济,士大夫之威仪也。俾,使也。厚乎公刘之居于此京,依而筑宫室。其既成也,与群臣士大夫饮酒以乐之。群臣则相使为公刘设几筵,使之升坐。”(李学勤1999)毛以为:“上既言处止于京,此又言宫室既就,飨燕群臣焉。厚乎公刘之为君也,既为邑于京地,于此依之而筑宫室。宫室既成,则飨燕群臣,其威仪跄跄之士,及济济之大夫,将来君所。”(李学勤1999)上文言公刘一直不顾己之安居,下文“于京斯依”,乃言在京这个地方建了房屋,安居下来。为了使释义更明确,释以“安居”更佳。

(2) 伸③申理,洗雪(冤屈)。

按: 《现汉》未收“申理”,其义不明。编写者将《广雅·释诂二》:“伸,理也。”中“伸”与“理”结合起来作为释词,非但没有解释清楚,反而使读者因没有对“申理”的含义确切理解而影响释义的准确性。其实,单用“洗雪(冤屈)”便可清楚明白此项释义,去掉“申理”为佳。

2. 释义引起误解

引起释义误解的释文也较多是采用单字释义的,因为单字意义的游离性,使其意义非常不固定,往往语境发生变化,意义也就随之变化。我们应对其进行更好的概括,避免引起误解。如:

侍③养。《吕氏春秋·异用》:“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高诱注:“侍,亦养也。”

按: 释文直接利用高诱注文,用“侍”的同义词“养”来解释,“侍老”即“养老”。例证中“养疾”与“侍老”并言,我们知道“养疾”之“养”乃“医治、疗养”义,可参《周礼·天官·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养,犹治也。”读者极易把“侍老”之“侍”理解为“养疾”之“养(医治、疗养)”。“侍”与“养”是同义词,但“侍老”之“侍”并不是在“医治、疗养”这一义项上形成意义交叉,而是“奉养、赡养”义。为避免引起读者误解,我们宜把“侍”的这一意义详释为“奉养;赡养”。

3. 释词词性不一致

在同一个义项的释文中,两个意义有联系的并列意义单位首先在词性上要一致,才能形成词义上的交叉互补,对义项内容予以合理概括。《大字典》在这方面大多比较审慎、稳妥,但有时也会将词性不同的词语混杂在一起,使得释文较为含糊笼统,范围难以明确。如:

(1) 来①勤勉;劝勉。《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毛传:“来,勤也。”郑玄笺:“东人劳苦而不见谓勤。”《汉书·王莽传中》:“力来农事,以丰年谷。”颜师古注:“力来,劝勉之也。”

按: 此释文中,“勤勉”是形容词(词性据《现汉》,下同),“勤奋”义;“劝勉”是动词,“劝导并勉励”义。先不说意义相差甚远,不可置于同一义项;再说词性之不同,亦不可在同一义项中,例证中既有形容词例,又有动词例。“勤勉”与“劝勉”宜分为两个义项。

(2) 侻①恰好;相宜。《广雅·释诂三》:“侻,可也。”《法言·君子》:“孙卿非数家之书,侻也。”李轨注:“弹驳数家,侻合于教。”《文选·宋玉〈神女赋〉》:“女隋被服,侻薄装。”李善注:“侻,可也,言薄装正相堪可。”

按: “恰好”是副词,意为正好、刚好;“相宜”是形容词,意为适宜。例证中的“侻”均为副词的用法,我们可将“相宜”改为“刚好”“恰巧”等,以和“恰好”词性一致,形成同义交叉点。

4. 以古释古、以难释难

《大字典》是编写给当代人使用的,故释文也应是现代常用词语,这样才能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倘若释文仍采用古文或生僻词,便会让当代读者不明所以,也没有起到古今沟通的作用,这样的释文释犹未释。所以,我们在利用古代训诂材料建立义项的时候,要做一些恰当的古今转换和难易转换工作。如:

(1) 侑③配享;从祀。

“配享”是古词,此处意为古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或指功臣袝祀于帝王宗庙。“从祀”和“配享”是同义词,二者用一个现代词来描述就是“合祭”。为了查明“侑”的“配享”义,还要再去查找《汉语大词典》,徒增读者困难不说,释文也没有起到沟通古今的作用,我们可以保留“配享”“从祀”其一,外加“合祭”,既可古今对照,又方便读者理解。

(2) 侳③挫辱;伤败。《字汇补·人部》:“侳,辱也。”《淮南子·说山》:“故君子不入狱,为其伤恩也;不入市,为其侳廉也。”高诱注:“侳,辱也。”

“挫辱”“伤败”两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现汉》未收两词,经过翻查《汉语大词典》,我们才找到它们,“挫辱凌辱;受凌辱”“伤败①谓作战时受挫失败;②败坏”,为简明起见,我们不妨将其释文改为“凌辱;败坏”。

5. 使用现代不成词的语素释义

现代辞书学认为用作释文的最小语言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古代单字到现代多已变成合成词的语素。有些是成词语素,有些则是不成词语素。《大字典》有时用不成词语素作为释文,违背了释文的基本原则,使读者难以理解。如:

(1) 任B12堪;胜。

按: “堪”现代仅用于“堪当”“堪称”“难堪”“不堪”等合成词中,是不成词语素;“胜”也主要用于“胜任”“不胜”等合成词中,也是不成词语素。都以语素义充当字义,没有给读者提供明确有用的信息。释文可改为“胜任”。

(2) 儇②奸;佞。

按: “奸”是不成词语素,“奸诈”义,仅见于“奸臣”“奸邪”“奸佞”等合成词中;“佞”也是不成词语素,仅见于“奸佞”“佞人”“佞臣”等合成词中,是“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的意思”。释文的两个单字可换成一个合成词“奸佞”,意为“奸邪谄媚或奸邪谄媚的人”。

五、 修改意见

第一,一部分方言词义、文言词义,可以用同义对释法,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相对应的词作为释文。如前例: “仔方言。②小子(鄙称)。”若无相应的词,一般不要用文言释文言、方言释方言,意义相当、用法上有明显差别的,适当用括注。如前例: “假⑧代理(政事)。”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常用词,一般不用此法,除非为了避免释文前后重复,用多义单音词分化出来的单义复音词来释义。如: “倒①颠倒。”对普通话常用词用此法,易致互训,甚至以难注易,以深注浅;同时,普通话常用词是读者熟悉的,辞书必须提供确切的含义和用法上的特点,同义对释往往难以满足这种要求。

第二,同义对释尽量选用意义和用法接近的词语,以意义单一的为佳。释词若是多义词,又没有做到词义明晰,也会增加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如前例: “依②安。”“安”共有25个义项,此“安”为何“安”?据笔者考证应释以“安居”。有的意义用一个词语释义不全面,或可能发生误解,可用两个或多个词,相互补充和限制,使用多个词时要注意词语的选用。如前例: “伉⑤强悍;健壮。”此外,还可配以其他释义法,如定义式、说明式,既可对照,又能把特点说清楚,避免笼统模糊。如前例: “供⑦供词,受审者所说的案情。”

第三,同义对释所选用的词要能显示被释词的词性,词性是词用法中的重要方面,是词义的一部分,严格地说,词性不同不能构成同义关系。我们应选用词性相同的同义词作为释文。如: “例⑥大抵;全部。”(“大抵”是副词,“全部”是名词,例证中“例”全是副词,可把“全部”改为“全都”。)

六、 结语

《大字典》所采用的同义对释法是对古代辞书释义“直训”法的继承和发展,并加以改进和创新,使其扬长避短。《大字典》是一部偏重提高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为主要对象,这种定位也正是同义对释法在该字典中大量运用的客观原因。汉语中存在着大量词义相同、相近的词语,也为此法的运用提供了客观条件。《大字典》恰当运用同义对释法,沟通了古语与今语、方言与通语、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词和白话词。为使释义更加准确,《大字典》对同义对释法做了优化,并采用了多种类型,不仅有单个同义词对释,还有多个同义词对释,多个同义词对释中又有反复释义、补充释义、限制释义之分。

《大字典》的成就和影响是深远的,由于客观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它存在一些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运用同义对释法时,也有不准确的释义、引起误解的释义及使用不恰当的释词所引起的释义问题。释义是辞书的灵魂,释义方法的研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释义才能更好地发挥辞书释疑解惑的作用,这应是辞书编纂者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愿小文能成为引玉之砖。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崇文书局,2010.

2.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 毛诗正义.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汪耀楠,祝注先.大型语文词典释义的特点和要求.辞书研究,1982(3).

4. 汪耀楠.《汉语大字典》通论.∥李格非,赵振铎主编.《汉语大字典》论文集.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

5. 赵振铎等.《汉语大字典》专辑研究二.辞书研究,1983(2).

6. 赵振铎,左大成.《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辞书研究,1983(2).

猜你喜欢

单音词复音词大字典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论汉语国际教育中单音词的教学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复音词单音化:当代汉语词汇发展中的逆向演进初探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
汉语同素逆序构词现象分析
《孟子》中单音反义形容词的语义场分类研究
《诗 经》单纯复音词研究
《孟子》偏正式复音词词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