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激活阅读之“源”
2016-05-14陈爱红
陈爱红
元认知是美国学者弗拉维尔所提出的,它可以指认知的知识,也可以指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元认知实际上是对认知活动进行反思的系统。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话,可以使得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使用哪种策略进行阅读,能从阅读中获得什么知识,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效率。
一、读前预测,联系新旧知识
运用元认知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之前进行预测,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在这种阅读中,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要学习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例如在学习《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围绕文章的标题思索一番,想一下这篇文章会写什么内容,自己以前是否学过类似的文章,尝试给自己提出要求,在自主阅读这样的文章时,要思考怎样的内容。学生们在分析了《本命年的回想》这个标题后意识到:“这篇文章肯定是写‘本命年的,本命年是中国人的一种风俗,所以这篇文章必然是讲述传统文化的。”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联系新旧知识:“大家曾经学过什么文章也是描写传统文化的呢?”学生回答:“《端午日》,这是讲端午节的。”教师继续启发:“大家尝试参考学习过的《端午日》来预测一下,看看我们在学《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思考一些怎样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后很快想到:“要看看《本命年的回想》中是怎样描写中国的风俗习惯的,要分析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反映了什么思想?”将元认知策略运用在读前预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要我读,变成我想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的往往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的,这就让学生失去了锻炼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元认知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读前预测,自己联系新旧知识,思索自己的阅读目标是什么。
二、自我提问,描述思维过程
运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调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提问等方法来对自己阅读的文本进行思维加工,通过自我提问,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阅读过程中的不足,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提问来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更好地感悟文章的内容。学生在读前预测的活动中会发现本文是以“泉”为描写的中心,必然知道自己在阅读中要围绕“泉”来品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泉”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提醒学生:“请思索一下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情感,想一下有什么问题?”此时有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时的思维过程,教师询问:“既然这是一篇游记,那么就该更加全面地描写景物,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得更加全面,可是作者却以‘泉为题,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以围绕这个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几件事情,一是文章为什么要将主要的笔墨放在“泉”上,二是作者是否做到了在写“泉”的同时,兼顾其他景物?由于这些问题是根据学生自我提问总结出来的,所以学生在思索的时候也会更有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而进行自我提问,强化思维过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激活。
三、读后梳理,升华迁移意识
运用元认知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反思评价,他们可以在阅读后对自己获得的知识进行梳理,思考哪些阅读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从而进行合理剔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他们可以更好地形成知识迁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读后梳理中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尝试思索:“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字词方面的阅读困难呢?你是如何解决不会读或者不理解的生词的呢?”学生们表示自己是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好方法,以后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也可以如此解决。教师还可以提问:“大家从理解词句到顺利读通全文花了多长时间?在遇到不懂的生字时,大家是遇到一个,解决一个,还是先划出来,等通读一遍之后再一起查字典呢?你觉得哪种方法对自己的学习更有效呢?”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梳理学生们可以渐渐地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然后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形成知识迁移和能力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探究文本的深层次内涵,而使用元认知策略则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把握阅读的进程,激活阅读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高新区实验初中(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