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等教育比较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2016-05-14彭志娟程学云

学理论·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彭志娟 程学云

摘 要:从教育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考试招生制度、素质教育制度、质量保障与监督制度等方面入手,比较了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现状,提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如下:高校应为教育教学提供制度、经费、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的保证,要实施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181-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就了我国高等教育大国的梦想。但是,世界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1]与QS世界大学排名[2]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3]的最新数据无一例外地突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世界领先地位(如表1)。相比而言,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大,水平低,目前只有若干所世界知名大学,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一、中美高等教育比较

1.教育经费投入

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总量无论在绝对数额还是占GDP的百分比都远高于中国[4],且多数美国高校还能将一定数额的闲置资金放到资本市场合理运作,增加了收益。中国的高等教育于2003年跨入大众化门槛,高校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征地、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引进人才,多数高校负债经营。

2.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独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人为本,强调全人教育。美国高校对专业的诠释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数34.3%~36.6%,且涉及面广,利于学生做人和认识社会。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占总学分32.5%~35%),利于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

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现为:宽进宽出、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强调专业和课堂、忽视全人教育和社会需求、忽视课外。通识教育学分虽占总学分的30%左右,但是课程局限在外语、数学、计算机和政治理论课四个方面,且内容固定陈旧。专业教育课程多为必修,选修余地小。这些导致了国内高校毕业生越来越显现出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适应能力差的弱点,表现出就业难、失业高的现象。

3.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美国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表现出以下几个优势[6]:(1)严格的招聘与选拔标准,非常注意避免“近亲繁殖”;(2)“非升即走,教学科研并重”的晋升机制;(3)市场化的薪资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4)规范化绩效考核体系;(5)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提供各种保障机制。

相比较而言,国内高校教师管理模式则存在以下不足:(1)人才招聘与选拔过分强调高学历和高职称,“近亲繁殖”较普遍;(2)教师职业几乎成为“零淘汰”的“铁饭碗”,职称晋升注重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量,忽视了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评价;(3)薪资由固定的国家基本工资、岗位津贴与可变津贴组成。其中,可变津贴主要由教学劳务工资和科研成果奖金组成,且单课教学劳务费极低,抑制了教师们想上课、想上好课的积极性;(4)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标准过于单一且有以科研成果数量为准的倾向,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荣誉的授予“论资排辈”;(5)缺乏各种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保证机制。

4.考试招生制度和素质教育制度

美国高考有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与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考试,两者效力相当。美国高校的入学考试有多次考试机会,考试分数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重视学习能力、性格、为人处世、社会服务等综合素质。美国高考在美国本土外的多个国家地区统一开始,能吸纳全世界的优秀人才。

中国的高考内容由中国教育部统一划定,语文、数学和外语为必考科目,选考科目多为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少数省及上海市在此基础上有调整。高考录取依据为考生的分数和所填报的志愿。

美国的素质教育体现在将“诚信守法、服务社会和创新”的理念渗透进学校的文化、滲透进师生的言行,渗透进学校的制度和课程,学校也为学生素质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7]。严酷的淘汰制度和学位授予制度逼迫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努力地学习。

素质教育在中国沸沸扬扬争论了十几年,却无实质性进展。首先,“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思想已在学生头脑根深蒂固,应付考试成为一种习惯;其次,毕业率、就业率替代升学率使高等教育无法偏离应试教育的轨道;最后,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制度、人力、财力的保证,低淘汰和宽松的学位授予制度使得多数学生将本该用于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大把课余时间花在玩耍、娱乐和虚拟的数字世界里。

5.质量保障与监督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民间评估组织和高校。两级政府关注评估组织对院校和专业评估的结果,通过拨款和资助调动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民间评估组织纯市场化运作,权威性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学校则通过自我评估和自我改善实现自我提高。可见,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自发性、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主体主要包括国家、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评估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评估委员会和评估办公室,带有行政性和强制性。高校内部缺乏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多数停留在形式和台账层面上。

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涉及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国内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所列评估内容烦琐且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评估间隔时间长(五年一轮)。此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本科学校使用教育部统一颁布的评估标准也不利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二、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鉴于上述比较,为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尊重本国国情和文化的基础上,国内高校可在经费投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制度保证等方面借鉴美国经验,围绕服务于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全面实施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系统创新。

1.增加经费投入

与部属综合性大学相比,省属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经费来源单一、从其他渠道争取经费的能力弱,所以更缺钱。为提高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学校不得已舍“小班教学”取“大班教学”、舍“实践教学”取“理论教学”、舍“教师休息”取“晚上教课”、舍“社团活动”取“无组织自由行”。为节省开支,院校少组织或不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少组织或不组织学生技能竞赛。经费供给不足和需求旺盛成为教学改革当前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一方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鼓励二级学院通过服务社会自筹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保证资金的合法使用。

2.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引进”“培训”“监督”“奖惩激励”四管齐下。

第一,引进人才时应全方位考察应聘者的师德水平、教书育人能力、实践经验、科研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不仅仅是高职称、高学历、海外背景或做过的论文及项目的数量,也应减少和避免“近亲繁殖”。

第二,完善落实教师培训制度,使教师培训常态化。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管理与发展中心要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培训内容要丰富,可采取“传帮带”“请进来”“走出去”或提供优质资源供网上学习等多种培训形式,培训周期应该向常态化发展,教师接受培训除了自愿也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力争“人人参与”“常常参与”。

第三,“重科研、轻教学”外加执行不到位的听课和反馈制度,使得多数高校老师拷贝一份幻灯片课件、照“片”宣“课”,便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严重受影响。例如,国内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多为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的综合,该模式在实施时缺少监督,无法避免拉票,不能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美国很多高校采用的“将学生对某门课程、某位老师的评价集结成册放在图书馆,供学生选课参考”[8]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另外,落实完善听课制度,使听课机制具有随机性、经常性、反馈性、培训强制性等特点也是当务之急。对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效果相对较差的老师增加听课的频率,听课老师要及时将听课的感想同被听课老师分享,鼓励讲课优秀的老师开公开课、示范课,强制讲课不好的老师接受相关培训。

第四,扩大教学成果范围,提高对教学成果的奖励,完善退出机制,打破“铁饭碗”。开展各级各类教学成果评比,给予优胜者精神奖励的同时也要给予适量的物质奖励。对于教学口碑差,近一二十年的工作生涯中除了完成规定量的教学任务外,无任何教学、科研成果的老师要予以轮岗甚至清退。

3.加速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国内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主要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支部)副书记、年级辅导员构成。与“提供教学外围的咨询服务”的美式经验相比,国内高校在学生工作这块儿存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轻服务”的不足。与“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并通过辅导员协会的职业考试”[9]相比,国内辅导员队伍多由不能走上教学岗位的不同专业背景的硕士构成,无职业认证和培训,全凭个人经验开展工作。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求选拔聘用辅导员时要考虑专业背景、有针对地开展岗前培训和后期的专业化培训,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需要开展学生工作,由管理逐步过渡到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管理。此外,由于国内辅导员在评奖、评优、入党推荐等场合有话语权,一些学生干部为得到辅导员的认可经常逃课去完成辅导员交予的事务,严重影响学习。所以,以学习为中心的评奖评优机制在国内高校还应完善延续。

4.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

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经验与权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教学内容要及时调整和更新,体现时代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再次,教学方法上要摒弃满堂灌和填鸭式,鼓励小班教学,有选择地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实验和案例教学法等,使用课件、幻灯片、实物、演示系统等辅助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终生学习理念。最后,教学评价从内容到方法都应朝着有利于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方向发展,可以采用开卷、闭卷、口试、实际操作、撰写论文、答辩、竞赛等多种形式,注重考核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制度保证

制度是大学一切工作的灵魂,各高校必须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制定一套适合的高效可行的管理制度,包括问责制度、激励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考核与晋升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质量监督和保障制度等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一切制度。制度的内容应体现教学这一中心任务,以服务和促进教学为宗旨,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最后,最为关键的是让好的大学制度被真正落实和执行。

参考文献:

[1]201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EB/OL].迁木网.http://www.qianmu.org/ranking/902.htm.

[2]2014 QS世界大学排名[EB/OL].迁木网.http://www.qianmu.org/ranking/903.htm.

[3]2014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EB/OL].迁木网.http://www.

qianmu.org/ranking/904.htm.

[4]李敦.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较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2):43-47.

[5]杨晓峰.美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彭布罗克校区为例[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30(2):149-152.

[6]王刚,李志详.中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96-98.

[7]籍之伟.重视素质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考察美国高校的一点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2008(3):61-64.

[8]朱小蓉.比较视界下的高校教师管理体制问题及其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88-90.

[9]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3):19-23.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