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文化视域下中西政党制度的结构比较

2016-05-14王延璐

学理论·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文化比较

王延璐

摘 要:政治文化构成了政党制度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多元一体”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合作型主次结构,西方国家的多党竞争轮替制度是在“合法反对”文化制约下形成了竞争型平行结构。两大政党制度结构既有共同体现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一致性,又有因政治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通过比较中西两种政党制度,揭示两者的共性和区别,借鉴和继承别国经验,使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更加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政党制度;政治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057-02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结构上,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政党制度结构差异的背后,社会诸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为体制之母”[1],政党制度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母体的印记。因此,本文拟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政党制度的结构进行比较。

一、政治文化与政党制度的关联性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2]而政党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其他政党的相互关系制度”[3]。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是深藏于政治显秩序下的隐秩序,由此可见,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具体而言,二者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政治文化构成了政党制度的外在环境。政治文化与政党制度并非是相互孤立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说政治文化是大海里的水,那么包括政党制度在内的政治系统则是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可见,政治文化虽然是外在于政党制度的独立变量,与既定的政治体系并不完全一致,其取向类型往往超越于政治体系的界限之外,但政党制度的生成与运转,无时无刻不处在它的包围之中。第一,在政党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政党制度能否产生、以何种方式产生、产生后呈现何种形态,都体现着政治文化的影响。“一个政治系统的建立不可能是在文化空白中建立起来,而是在建立过程中必须面对某种政治文化,也许这时的政治文化处于急剧的变化状态之中,但系统仍然有一个对文化的适应问题。”因此,政治文化设定了政党制度形成的预定前提,影响着政党制度的具体模式。第二,政党制度的形成依赖于自身与政治文化的适应性。在政党制度的运转过程中,由于政治文化建构了一个保证各种体制和组织连贯运作的价值观和理性考虑的系统性结构,政党制度的价值理念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制度上的合理结构,而且,在更为深层意义上,依赖于政治文化的支持,依赖于人们对其制度和其价值理念内心的认同和信仰。

另一方面,政治文化不仅外化于政党制度之外,而且内化于政党制度之中,构成政党制度的内在精神。政党制度的产生总是会带上政治文化的烙印,其设计和安排体现着一定的政治文化。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條件下创造。”[4]因此,政治文化构成了政党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品格。政治文化对政党制度的影响表现为“公众意向的长期稳定、公众意向背后的感情力量以及它所反映的一种行动待备状态的程度”。阿尔蒙德曾在《公民文化》一书中说“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于该系统居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可见,政治制度是凝固了的政治文化。对于政党制度而言,它体现了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构成了它的价值内核,凝聚成了它的内在精神。

二、中国政党制度:“多元一体”文化下的合作型主次结构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不党”的传统。政党制度作为一种从西方移植过来的现代制度,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我国显然缺乏自发形成的土壤。从政治文化与政党制度的关联性出发,政党制度要想在我国建立,并获得本土性特征,必须适应我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并将这种政治文化传统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内核。从本质上说,我国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形塑了我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结构,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样一种政治格局中,我国政党制度结构呈现出一种合作型主次结构。

在党际关系结构上,我国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是一种“领导的一体和参与的多元相统一”的关系,亦是呈现出了合作型主次结构。所谓“领导的一体”,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历史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具有的先进性。所谓“参与的多元”,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它们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因此,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亲密友党的关系,是一种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各民主党派既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而是参政党。

在功能结构上,中国的政党制度结构依然是一种合作型主次结构。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它作为我国政党制度中的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组织规模庞大,获取信息量大,经验丰富,因此其功能几乎涵盖了各个方面。相对于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组织规模小,因此它们主要发挥参政议政功能、民主协商功能和监督功能。简言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功能上是任务的“一体性”和分工的“多元性”相统一。面对共同的任务,二者需要通力合作。而在具体分工上,中国共产党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要起到协助作用。

三、西方政党制度:“合法反对”文化下的竞争型平行结构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根据主要政党的数目和执政的方式,可以划分为居于垄断地位的两个主要政党长期交替控制国家机器的两党制,多个主要政党或若干个联合政党之间竞争执政地位的多党制,只有唯一的一个合法政党执政的一党制三种类型。其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的是两党制或多党制。合法反对的政治文化构成了西方政党制度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

就党派结构而言,在西方政党制度下,政党制度呈现出一种竞争型的结构。政党彼此之间没有主次之分,相互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面对着争夺对国家政权的控制这一共同的目的,代表着不同阶层、派别、集团和群体利益的不同政党之间实质上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从选举上来看,为了赢得选举胜利,不同政党围绕各种政治选举,展开激烈竞争,争夺执政权力。一旦选举结果揭晓,政党之间便形成了执政与在野的关系。

就党际关系而言,在西方政党制度的架構中,党际关系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呈现出了一种平行结构。第一,在两党制国家,两大政党势均力敌,形成相互对立的政治力量,达到一个相互制约、彼此制衡的局面。赢得选举胜利的政党,处于“执政”地位,成为执政的政府,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政策。竞选失利的政党,则处于“在野”地位,成为潜在的政府。值得指出的是,在野党并不接受执政党的领导,其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政治存在。第二,在多党制国家,常常是由在议会中占有多数议席的那个政党,单独或以它为主联合其他几个政党作为执政党而组织政府;而在议会中只有少数议席和不参加政府的其他一些政党,则成为反对党,执政的政党与在野的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相互攻讦,这样也就形成了相互竞争制衡的局面。

就政党功能结构而言,在西方政党制度的运作过程中,执政党与在野党都发挥着利益表达的功能,在政治生活中同样发挥着作用。它们在服务于政党利益的同时,为政见的表达和意见的表达提供了制度化的平台,从而将政党的政治参与与公民利益联系起来。不过,在野党的利益表达更多是通过政治压力的形式引起执政党的重视,从而将其转化为公共政策。在野党的存在,代表着合法的反对力量的存在,表达着对少数人进行利益救济的诉求。通过与执政党相互诘责,在野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少数人的价值选择,救济了被多数压制的智慧。

四、结语

无论是我国多元一体文化下合作型主次结构,还是西方国家合法反对文化下的竞争型平行结构,中西政党制度结构都是彼此长期政治实践的产物,都是本国历史发展和历史选择的结果,既有共同体现政治文化与政党制度关联的一致性,又有因政治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一方面,中西政党制度结构都共同体现了政治文化与政党制度的关联性。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的不同,又导致了中西政党制度结构设计上的较大差异。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方面执政党与参政党有主有次;另一方面二者通力合作、互相监督,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种政党制度结构蕴含的政治文化体现为多元一体的价值追求。西方国家实行的是两党制或多党制,两党或多党在法律框架下竞争轮替,执政党与在野党相互攻击、相互反对。这种政党制度结构蕴含的政治文化体现为合法反对的价值追求。

总之,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在自身所处的文化中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政治支持。但是,伴随我们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伦理主义的政治文化虽然仍在起作用,但科学主义的政治文化趋向也日益明显。这就要求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必须在结构上做出调整,以适应变迁的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9.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26.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1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比较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