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生态思想研究综述
2016-05-14陈志林钱杭园
陈志林 钱杭园
摘 要:建设生态文化是人类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生态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历届领导人都对生态问题有所关注,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江泽民生态文化的来源和主要内容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能发现对于江泽民生态思想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关键词:江泽民;生态思想;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010-02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深入,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态与环境问题更为凸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吸取前人经验,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江泽民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思想,更是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认为“道”是世界本源,要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儒家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说法,主张“天道”和“人道”的结合,强调对待自然要顺从,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陶良虎在《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中,从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关于“仁爱”的生态伦理观以及顺应规律的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些思想为中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蒙。
“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3],这些论断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资源再生的关切。朱凤琴指出古代文化中对于保持资源再生能力、反对过度开采的生态保护思想更具有先进性。蒙培元所著的《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从“天人合一”的命题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从儒、道、宋明理学、近现代哲学等几个层面对中国历史上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及著作的生态思想进行说明和阐发,从而搭建起中国传统哲学生态观的框架和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文化思想早在19世纪就已经提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掀起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研究的热潮。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生态文化思想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大工业生产已经非常普遍。蔺运珍通过对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马克思生态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和深刻动因的分析,揭示了马克思生态文化思想的内容: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王雨辰在《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一文中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价值观理论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对于后发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建构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生态伦理具有突出的意义。张首先在《缺席与在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语境》一文中通过对现代化生态危机的描述和揭露,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日益严重的全球化生态危机面前仍然具有“话语权”。以上两篇论述从不同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也进一步证明了在解决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时,我们能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汲取营养。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循环经济、生态制度三个方面的梳理,秦书生与王宽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传承与发展》中指出:“……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总结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发展思想,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4]王学检和宫长瑞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中国化路径》中也表达了与此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正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中国生态文明内涵的切入点,我们要汲取其思想精华,从社会制度、指导思想、民众意识和法律规范等方面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具体体现在历届领导集体的思想中,江泽民的生态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牛文浩在《与时俱进:历届党中央领导人对生态文明论述的鲜明特点》中提出中国的生态文化思想是由毛泽东科学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进而为今后的中央领导集体提供了指导,而后邓小平更是创造性地把生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江泽民在这些基础上,把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毛泽东作为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驱,他的思想为我国后来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赵树迪从水利建设、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认为毛泽东思想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科学生态文明观的雏形。杨铮铮在他的《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与赵树迪想法有一致性,同时也补充了毛泽东生态思想里林业发展的部分。杨信礼的《邓小平理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文与郑明中的《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新探》一文中都提到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战略中包含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都为江泽民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现代化生态建设提供了前提和借鉴。
二、江泽民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对我党生态建设的思想不仅有了科学的继承,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其与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结合,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思想体系。
(一)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5]279随着科学技术、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了我国的长久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江泽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郑汉华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6]。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我国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7],杨卫军在《论江泽民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中认为,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我国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决策,我国必须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这种道路“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基础上”[8],牛文浩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发展后工业化时代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实现经济和环境良好关系的最优政策。
(二)保護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282。贾恭惠在《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中把江泽民的这句话概括为江泽民的生态环境生产力论,更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生态问题提升到生产力的高度。
江泽民关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提出的,杨卫军认为江泽民的这一论断既说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创新性地说明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新思路,把保护环境上升到了生产力的同等重要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江泽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体现。20世纪,我党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这个目标的全面展开,党中央领导把生态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建设看作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在20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生态逐渐成为了与经济、政治、文化同等重要的一个目标。也就是说没有生态目标的实现,就不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9]。在人类历史上,人类经历了“对自然盲目崇拜—人能主宰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样一个过程,随着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大发展,尤其是机器大生产世界的建立,人们开始沾沾自喜,违背自然规律,一味追求经济的高效益,忽略了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
刘镇江在《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探析》里表示,近代以来正是传统的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能改造世界,他认为正是这种错误的自然观才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恶化,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6]。石明认为,江泽民正是基于目前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的社会状态,从哲学和伦理学的层面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四)在生态建设中发挥科技作用
正是由于科学的进步,人类的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虽然在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利用科学技术不仅可以合理地使用现有资源,同时实现对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也能逐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
江泽民指出“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周彦霞和秦书生在《江泽民生态思想探析》中也指出,我们必须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化高科技产业,才能为我们现代的生态建设创造更好的科技环境,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朱磊、龚超认为,“新兴科学技术可以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10],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知识和方法。同时,《江泽民生态环境思想叙要》也提出,科学技术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并存的,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科学技术给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运用科学技术,使其为人类服务。
(五)加强国际合作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世界各国都是联系的一个整体,各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江泽民指出“人类面对的许多挑战往往超越国界的限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减灾救灾、禁绝毒品、预防犯罪、防止核扩散和防艾滋病等诸多方面,都是全球性问题,是相互依存,无一不需要开展合作。”[11]
胡洪彬在《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60年》一文中认为,开展生态合作是国际形势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在发达国家限制我国贸易发展的情况下,江泽民提出的生态合作,不仅有利于我国借鉴先进的国际治理经验,也有利于我国贸易的发展。这时生态国际合作的提出,对我国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冲破限制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江泽民关于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的思想,就是江泽民生态环境思想国际性特征在内容上的体现”[10],朱磊、龚超指出,江泽民生态国际合作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向包括生态在内的国际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国际的舞台上展现了我大国的姿态。
三、简要述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显得越发突出。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时间并不长,理论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江泽民对生态文明的提出也只是生态文化的雏形,我国学者对于江泽民生态文化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总体上来看,在江泽民生态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对于江泽民生态文化的探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点比较单一。分析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要看到江泽民生态思想中的主要部分即可持续发展,更应该看到江泽民思想理论的整个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都贯穿着其生态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05.
[2]王强.道德经通释[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124.
[3]吕氏春秋[M].陆玖,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432.
[4]秦书生,王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传承与发展[J].理论探索,2014(1).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郑汉华.江泽民同志生态文明思想述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4).
[7]杨卫军.论江泽民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J].前沿,2009(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10]朱磊,龚超.江泽民生态环境思想叙要[J].社科纵横,2007(3).
[1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