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诗歌教学

2016-05-14张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课标

张燕

摘要:本文结合《山居秋暝》的教学课例,浅要探讨了在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新课标;《山居秋暝》;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17

一、课例背景

1.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名句都体现了朗读的重要;今天在《语文课程辅导》中对古诗文朗读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2. 《唐诗宋词鉴赏》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中也会往往陷入误区,有人把诗词鉴赏课变成了《唐诗鉴赏辞典》和《唐宋词鉴赏辞典》串讲课,让学生获得辞典里的内容;还有人把诗词鉴赏变成一道道的鉴赏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以上种种做法都违背新课标的初衷,新课标强调:要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更是体现了盛唐“山水田园派”的创作风格。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鉴于学生已经上高二,基本具备了高中语文学习应该的各种习惯、规范和方法,因此,教授这首诗时,就对学生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二、课例回叙

1. 初读体会节拍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再读分析结构

位置意识、方向意识——生成关系意识。

首联 点 引(上点题、下领句)

颔联 承 接(由前总写到分写)

颈联 递 转(由景致转到人事)

尾联 归 结(景到情而抒情怀)

3. 复读理解内容

首联 时 空(这一联是总写)

颔联 景 致(表现诗人修身养性的妙境)

颈联 人 事(以人事表现诗人理想的生活方式)

尾联 情 怀(反用《楚辞 招隐士》之句意,自成佳构)

4. 熟读想象画意

首联 远景(仰俯摇移)

颔联 中景(光影同步)

颈联 近景(声画对位)

5. 品读把握要点

(1)首联 你如何理解“空山”(到底“空”还是不“空”)

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空山”二字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之情。

(2)颔联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天色已暝,仍有皓月;群芳已谢,乃有松林。加之山泉清洌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下犹如素练一条,何等幽清明净!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3)颈联 诗人为什么抱有这样的欣赏心态?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4)尾联 诗人为什么有如此的想法?

“空山”中有如此称心的一方美地。在诗人心目中,“山中”比“朝中”好,她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

(5)特点

首联 虚实相间

颔联 动静相谐

颈联 天人相合

尾联 物我相为

(6)比读联想禅境

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复背总结诗作

诗情、画意、禅境的《山居秋暝》:

空灵清幽的山谷吸引着我们去探寻人居山中之所求;内蕴丰厚的画卷需要我们去解读画中美景之本真。

山水田园诗的背后:

A. 与归隐、隐逸紧密相关。

B. 描摹山水时,往往包含着对官场的厌弃。

C. “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的对峙。

D. “达则兼济天下”与“穷则独善其身”的对立。

总结:山水田园诗孕育了中国文学中的高洁精神,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者 沈中尧)

三、课例反思

1.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文本”,不可过分地强调它的功利性,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能从文本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净化,从而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而上述教案设计中,合理地定位了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基于现成的教参,学生也不依赖教师给予的答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了独立性。在教授中,教师通过认真研习该诗,大胆设问;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思考和讨论,获得情感的感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做到了知、情、意的统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倡导独立性。

3. 该案例充分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从诵读、美读、研读等方面出发,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的美感。在一般诵读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大胆地读出声,从而可以纠正读音,找出节奏,感受激情,自然而然就可以把握诗歌的音韵美。“美读”可以把读者带进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意境的创设并不是孤立的,我们需要反复诵读去寻找里面的物象,根据物象的特点去想象当时的宁静、幽謐的环境。另外,美读通过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产生强烈的共鸣,诗歌节奏的变化也体现了诗人情感起伏变化。“研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创造性”的答案。

诗歌的教学,我们要冲破历史的“牢笼”,不能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去对待,“事亦时移,变法宜矣”,我们要学会多视角的对作品、作者进行解读。当然,视角的增加,不能影响语文的本质,不能忘记语文的基本特性。

(作者单位: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 241000;②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实验高级中学 210000)

猜你喜欢

新课标
解析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The Listening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nior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2017)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听力教学
高考《不等式选讲》考什么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二卷理科数学试题分析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