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6-05-14李萍
李萍
摘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已成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具备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才会进行自主学习。语文学科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为此,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简单阐述了鄙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4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见,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但语文学科的现实地位尴尬,现实状况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在于语文教学的单调刻板、盲目追求成绩,不注重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真正发现语文价值之所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已成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具备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才会进行自主学习。语文学科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欲望要从导课环节开始
兴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指向性,导入环节位于一节课的开头。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本课学习欲望,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根据学生情况以及本课内容,或讲一个笑话,或讲一个故事,或提一个问题,设计一个悬念,或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或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讲苏轼的《定风波》时,笔者先用幻灯片展示了当代著名散文家刘艳琴女士《来生便嫁苏东坡》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欣赏。然后激发学生去思考:一个已逝千年、一生坎坷落魄不定的文人,究竟用什么扣动了一位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的芳心?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带着自己的猜想,与笔者共同走进了苏东坡,到苏轼的《定风波》中找答案。再如,讲《孔雀东南飞》时,笔者先给同学们播放经典旋律《梁祝》,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感受那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情感共鸣,吸引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境界。又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采用以旧代新法,结合以往学过的贾谊《过秦论》进行对比导入,因为两篇文章堪称“史论双壁”,通过对贾谊的《过秦论》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秦王朝的灭亡在于“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再由《六国论》的学习让学生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风格上的异同点,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两篇文章的风格,回顾了旧有知识,也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越惊奇就越想知道,思维就会越积极。的确,这在教学实践中就得到了证实,教师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相信对课文的学习会起到带动作用,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重点在于发掘教材的意蕴魅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源于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所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长期、最好的方法,还应是立足文本,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魅力,以深刻学生的认识,加强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讲鲁迅的小说《药》时,对于革命者夏瑜的斗争悲剧性原因的分析:有人说是群众过于愚昧,不理解他从事的革命,也不支持他的革命行动;有人说是当时封建势力强大,夏瑜所代表的革命力量过于薄弱;也有人说是以夏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们不宣传革命,脱离群众,群众不能理解革命。那么,造成夏瑜的人生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鲁迅并没有明确告诉大家。这就需要我们师生披文入理,借助已有知识和丰富想象,深入发掘文本的内涵,从文章中自己找到最佳答案。这就带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认同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从教学语言切入
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语言表达更是教学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专门论述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时说:“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可见,语言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最主要、最经常的一个因素。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最能引起人类兴趣的就是对感官富于刺激的语言。前苏联生物学家巴浦洛夫创造了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前者以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如:声、色、味的刺激,作为信号系统,这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后者以语言作为信号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掌握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规律,注意使用那些对感官富有刺激的语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能打破沉寂的课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文本的语言之美,不仅是赏析出来的,更是诵读出来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以语言的丰富意义及内涵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富有无穷魅力的语言环境中,感受浓郁的语言氛围,切身体会到语言的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的句子:“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風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将月光下的荷花写得别有一番滋味。通过对这优美语言琅琅上口的反复品味,学生可以从中进一步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而这美又能如涓涓细流沁入人的心脾,促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语言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所以,教学语言不仅要充满情感,更要幽默风趣,富有文彩。不仅要让学生听起来舒服、享受,像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更要让学生能感到轻松,对你充满了期待,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要让学生听到你说话就想睡觉,就头痛。就像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曾听过魏书生老师的一堂录像课,发现他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之所以受学生爱戴,不在于他的身份地位,而在于魏老师教学语言的应用,整堂课是轻松愉快、幽默风趣,文彩飞扬的。正如魏书生老师自己所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可以在愉快中迅速掌握知识。
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靠开展多种活动去保鲜
开展有关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给学生一个锻炼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害怕课程讲不完,害怕学生学不会,教师一味地包办,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时间久了,不仅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还会让教师疲惫不堪,最终会两败俱伤!不妨组织学生开个辩论会、演讲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这犹如一股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会使他们在学习语文感到乏味时重新产生活力,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蓝天,自由翱翔,从而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大胆地让学尝试课题研究。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自己申报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并在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会,并以质疑答疑形式召开辩论会。几年来,学生完成了十多个课题。如《对联文化》《神奇的汉字》《中华成语》等,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培养有极大的促动作用。又如,在每周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学生都争当小记者,将自己本周利用课余时间整理的新闻信息向大家公布,并且附上自己对事件的观点看法。话题很多,也很新颖,有的还紧随时代步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思维,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变得充实有意义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净化了心灵,达到了知识与育人的双重目的。
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杨振宁博士曾经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需要广大教师去激发。相信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满满的信心去学习语文,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七中学 0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