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幼儿园数学活动“生活化”实施的有效性
2016-05-14杜静娴
摘 要:要提高幼儿园数学活动“生活化”的有效性,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深化探究行为。还要提高教学评价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幼儿园数学“生活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达到提高幼儿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 数学 活动 “生活化”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31-01
自《纲要》实施以来,许多幼儿教师都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幼儿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幼儿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然而,将生活实际的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融合于幼儿数学活动中,具有一定专业性。许多教师创设的“生活化”的情境,难以激起幼儿自主学习的热情,没有达到“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预期目标。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教学模式,即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趣味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确保了数学的内涵;同时又强调在解决生活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情趣,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单调。“生活化”可以兼顾数学学习的兴趣性与应用性。要真正提高幼儿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在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之间,找到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 开展有效活动,明确“生活化”的学习目标
一些教师不重视《纲要》。面对新的教学要求,不思考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往往跟着感觉走,不重视对教学对象、内的分析。渐渐失去了把握教育目标的能力。在数学活动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及其属性。例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间”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钟、分钟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要考虑“认识时间”会用到哪些基本教具,运用什么方法激发幼儿兴趣。其次,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注意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的幼儿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大部分的小班幼儿来说,显得难度过大,而对中班、大班的幼儿就比较适合。教师备课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怎样的数学活动内容适合某个年龄段的幼儿学习作出理性的判断,藉此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2 进行有效探究,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模拟生活游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生活化”数学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在幼儿与生活材料互动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对幼儿出乎意料的表现感到惊喜,接着又尝试深化孩子们的探究行为。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先让学生对折一张纸,寻找这张纸的1/2部分,切实感受平均分成两部分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继续将纸对折,说说这时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这时不断有幼儿举手报告自己的新发现:1/4、1/8、1 /16……然而,至此大家的思维始终没能超越“对折”的常规。这时有人折出了1/3,教师问:“你将纸平均折了几份?每份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这位幼儿的回答启启迪了其他人的创新意识,1/5、1/9、 1/11纷纷出现。教师相机深入引导:“大家用笔在纸上划上记号,说说这是纸的几分之几?”大家又报出了新的结果:2/3、3/5、4/9……尽管这并不在本堂课的教学预设之中,但正因教师的及时捉到了幼儿知识新的“增长点”,教学由此而变得充满了生机。在上面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有幼儿在“非常规地折纸”这个现象中,发现并捕捉了幼儿数学学习的“生长点”。至此,“分数的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而紧随其后的活动“用笔在纸上划出几分之几的记号”又为幼儿拓展了认知空间。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的“非常规”表现的关注,才是真正的开放性教学的起点。
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幼儿不仅一言一行与学习的内容明确相关,他们学习态度也是积极投入的。当幼儿的主观感受与生活化情境息息相关时,这样,教师教鞭之下的三尺讲坛,就化为幼儿思维小鸟翱翔的蓝天。
3 进行有效评价,使人文内涵与专业含量并重
教学评价是,然而,幼儿教师教学评价缺乏人文内涵,专业含量不足。诸如:“嗯,回答很好。”“你真聪明。”“大家掌声鼓励。”等,这类内容肤浅,形式单调的评价语言。表现出教师专业技术与文化底蕴的不足。以数学活动为例,教学中应注意评价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机统一。例如,在一次大班 “商场购物”活动中,教师问:“大家说说,你用一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有的幼儿说:“我用一元钱买一支铅笔。”有的说:“我用一元钱买一瓶‘农夫山泉。”也有的说:“我爸爸用一元钱买一张电影票。”(当然不是常态的)孩子们的回答各种各样。教师一会儿微笑,一会儿点头默许,或表示鼓励。此外,教师还该做什么呢?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当感觉到大家不知道一元钱的价值时,教师最好能立即追问一句:“每个人都用一元钱买东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可以让幼儿直接探究一下。这比点头和微笑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去探究“一元钱价值究竟有多大”,就不会把大家逼进无话可说的死胡同里。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与运用的过程中完善起来的,不能奢望通过某次单纯的语言活动就能达成语言发展的目标。数学活动的人文化评价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自己教育机智来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怎样评价与引导才能使幼儿心灵开窍。以此促进教学评价的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单调的应答来应对幼儿。
总之,数学教育生活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有助于幼儿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不断启迪幼儿思维,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幼儿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的目标。
作者简介:杜静娴(1990-),女,江苏昆山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