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2016-05-14何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66-02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用言语、教具及各种教学相关设备,为学生打造一个集视、听、说、演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教学法。总而言之,情境教学即利用生动形象、布设典型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等几个特点一种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而且能使思维不断发散。这是由于,人一旦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进入人的头脑中并被理解和内化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比如说“好奇”、“生惑”等等,然后才会自我调节,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开始思考、探究进而形成新的理解。促进主动建构的一种有效方式可来源情境教学,其本质就是引发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并指导生成新的认识,要看怎样去理解情境。文字的运用是情境,多媒体的介入是情境,一个简单的举例也是情境。它既可以是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段文字,又可以是一张精美的图片,一曲余音绕梁的音乐,或是多媒体的组合等。这些都可用音像把学生置身于另一个时空,用声音、图片唤醒他们的想象和思考,这些情境的创设都能使学生融于情境,激起兴趣,碰撞思维,引发探讨。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语言与形、情、意统一训练的语文教学本质,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情感性、审美性、愉悦性、创造性。研究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助于他们兴趣的激发,有利于提高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有利于良好课文情境的创造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着重强化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激发,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通过不断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真实感受中逐步去认识、学习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何一篇课文,都不能脱离情境去独立学习,个体面对不同的情境和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与家人在一起时,产生的是一种亲情;与一般的朋友在一起时,产生的是一种友情;与异性朋友在一起时,产生的可能会是爱情。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不够深刻和稳定,容易受到具体事物的支配,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学情境来诱发他们的情绪和情感,脱离情境的语文课文学习是不完美、不精透、不完善、不彻底的。
许多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兴趣,产生畏难情绪,导致语文学习、运用能力差强人意,从整体上来看成绩不明显。因此,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情境,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课本,产生语感,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助于启发、帮助他们掌握、理解、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2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能使学生由看到、听到,甚至触摸到的学习对象,充分调动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充分感知。语文,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学生利用口、耳、眼、鼻、脑,甚至四肢,全方位地感知学习对象。其次,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适宜的情境,必能激起学生的情趣,使他们本真的情感体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从而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否则,学生的视野、思想会被禁锢在课文中,图片中、教室里,这样的学习,不仅索然无味,而且收效甚微,入情入境地学习又是何谈呢!
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插图、出示文字、播放教学视频,尽可能调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内容,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进而促进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圆满实现。
3 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挥
为了更好地理解非智力因素,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下相关智力因素。关于智力因素我国学者中通行的智力概念,“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关于智力的要素,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智力因素主要有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种因素组成。前者指一切智力测试中都能检测的能力;后者仅指个体表现特殊课题中的能力。而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则认为智力涉及运思(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五类)、内容(视觉的、听觉的、符号的、语义的和行为的五类)和产物(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六种)三方面,总计150种心理能力。目前,认知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他们认为,智力是人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比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帕金斯就认为:智力=自然或天赋能力(power)+策略(tactics)+知识。
通俗地说,非智力因素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兴趣、注意力、心理因素等其它相类似的因素。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身边很多中外结合的家庭中,较多的孩子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会讲两种不同的语言的事例,这足以证明了诸如环境、兴趣、亲情等非智力因素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而情境教学正是将视、听、说、演融为一体的这一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把他们的兴趣、注意力等各方面引导到学习对象上,促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深刻、完整、透彻地理解,并易于知识的巩固。
4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具体的教学任务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的实际,依照教学规律和原则的要求,选择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并机动灵活地付诸于实施,以期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此条件下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的。在进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其次是深入钻研教材,注重弄清作者的编排意图,尤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情境,更好地服务好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必须是在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探索,自由探究,这样的教学在利用了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了引导和提升。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牢牢把握学生是真正小主人的意识,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帮助他们提高思维能力,完善认知结构。因此,每一位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进行适度、合理、准确地开发情境,更好地为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展开服务。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为动态的实际场景;也可以将脱离本地学生实际的情境内容适当调整或更换,或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水平,对主题情境呈现的内容进行适当重组。教师遵循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所具有年龄特点的认知规律,通过精准的情境,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5 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创设快乐、自由、互助、趣味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能缩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距离更近,教学氛围更融洽,教学效果更优化。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一定要倾注真情,以“真”字贯穿始终,以情换情,以情动人,充满激情,要用敏锐的观察力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一定是能够让学生获得有温度的体验的,一定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一定是对他们的身心获得长足发展的。教师必须换位思考,创设情境时要解读好、定位好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用儿童的小眼睛看大世界,用儿童的大思维去思考小内容,赋予童心、童趣般的心态去面对他们,这样才能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教师要对情境的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团结互助、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为课堂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情感氛围。
总之,情境教学法就是让枯燥无趣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不断习得的教育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恰当情境教学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语文环境中尽情地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产生了语文内化,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何超(1989-),男,江苏昆山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