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文教学的“根”
2016-05-14黄启兵
黄启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0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这一负载着中国文化的载体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语文教育的变革就必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和紧迫性。因此,针对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的模式固化和功利性现状,现代语文教育回归教育的“根”,即“人”势在必行。
1 从叶圣陶教育思想探寻语文教育内涵及目的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总纲,即“做人”的教育观,也即培养合格的公民。他也曾经疾呼:“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如果我当中学老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合格的公民。”也就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正是这一着眼于人、人生和人的发展思想,使叶圣陶教育思想根本区别于传统教育观念,从而获得了鲜明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由此总纲出发,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育的观念及所阐述的相关的理论与之一脉相承。
在叶圣陶总的教育思想的视域下,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与对教育的本质认识完全一致的,即“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也即关注人的精神和思想发育,关注人的自身发展。
2 现代语文教育常见弊端及根源
语文的教学改革历经多年,存在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理论和专著。然而,目前由于各级各层升学的要求和现实,语文教育还是处在以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为实质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是一种以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关乎的是知识,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存贮器,而并不考虑学生是活活生生的人,更少的考虑到学生的人性——生命的个体,由此出现模式上也越来越固化等等弊端。主要典型的表现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2.1“填鸭式”导致学生被动吸收
“填鸭式”语文课堂,往往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容器,教师上课只是准备好知识点,犹如准备好一桌饭菜,在座的愿吃自取,不吃随便。更有甚者,假如学生不愿意吃,教师便会指责学生不主动,不尊重教师上课成果,甚至出现辱骂学生的情况。教师关注的是结论,而对于学生的思维引导以及对学生思考问题思维的渐进漠不关心。课堂上鲜见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专研、独立思考,学生没有机会表达个人想法与意愿,只是充当课堂的配角。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乏味、疲劳感。
2.2“肢解式”导致学生忙于应付
教师把原来系统的语文知识点“肢解”后呈现,本具整体性的、系统性的知识点,被分解的支离破碎。课堂上,教师只需把课前准备的罗列好的“知识点”一一展示,如放电影般过一遍,即完成任务。至于学生能否在知识中间获得相关内在连贯性和整体感,是否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不得而知。学生忙于应付课堂,应付做笔记,忙于老师展示的“知识点”,经常丢了西瓜,捡芝麻。
2.3“功利性”导致学生人性压抑
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语文教学中却经常出现只注重其“功利性”的现状。严重的“功利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重的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心得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动力只是来自于对知识的掌握或者外部的压力,并非来自于内心的追求和喜悦。其结果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看感受不到学习的幸福,得不到真正的通过语文得到心灵的洗涤,内心的成长。并且导致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反而受到严重的压抑。
2.4“应试性”导致学生“生长”畸形
唯成绩论,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为考试成绩的分数高低。学生成为做题“机器”,学习的唯一目的是考取高分。“应试性”教育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创造性,为获取分数学生必须花更多的时间,相对少的机会去增广见闻,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品格成长。最终,甚至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优等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喜爱,而“劣等生”往往成为人们瞧不起的对象,他们常常会感到自卑。如此,并非教育本质,也不利于人才培养。
纵上弊端,其根源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没有弄清楚教育的真正价值和目的,没有着眼于学生的整体人生发展,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功利性”充斥着整个语文教育过程当中。“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为了应付考试,一味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妨害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没有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割裂了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联系”。
其次,没有认识到语文教育的过程和本质特征是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认识到教育实施过程中,“教是为了不教”,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没有学习的内在动力,机械地被灌输知识。难以成为叶圣陶所讲到的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因此,语文教学应重在引导、点拨,培养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3 语文教学如何回归“根本”
3.1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
学生不是机器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语文贴近了学生,学生才会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格。
3.2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精髓
优秀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所以,要用精品读物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气氛。教师要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使学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
3.3教学中注意学生人格及适应生活能力方面的培养
应引导学生于写作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古人说:“心生而里,言力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可见,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让学生开阔胸襟,学会关怀,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才不会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法的选用、过程的实施等相关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产生偏颇,否则,就难以为社会需要培养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