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规律,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探讨
2016-05-14曲玉玲
曲玉玲
摘 要:本文通过对育人规律的探讨和分析,旨在阐明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营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氛围,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成长规律 学生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72-01
2011年,习总书记看过中国航天集团的一份关于人才培养的报告后指出:“不同类型人才有不同培养要求和成长途径,人才工作要在认识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上下工夫。”2014年又谈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这些论述无疑阐明了育人之道。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对人的培养,就要遵从人性,就要符合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本文尝试探讨新形势下人才成长的若干规律,以备教育实践的参考。
1 人格发展阶段规律
艾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且不同阶段有其特定需要建立的积极人格品质和需要避免的消极人格品质。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方能抓住本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埃里克森所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及其混乱”和“亲密感及孤独”的危机。化解危机的智慧就在于运用规律,注重引导。一方面,必须重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教育。教育工作者要以新生入校为契机,以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多角度、全面认识自我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并积极地认可自我,形成自尊,建立自信,从而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要注重情感发展对人格的影响,使大学生获得亲密感,防止孤独感。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因此可以在学校和班级中创造一种和谐、安全、友好的气氛,组织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也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指导、专题讲座等服务活动,使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学会情绪和情感调节方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2 厚德育人规律
古语云:“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强调了德领才、德蕴才、德润才,不养德修身,难以成为有用人才。梁启超1914年到清华演讲,题目是“君子”,他以“君子”寄语清华学子,强调的是做人:清华学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在演讲中,他引用了《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的是做君子的条件。正是由于此篇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成为了清华的校训。所以教育工作者把握这一规律,就要把厚德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努力造就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锤炼德行是大学生成长的立身之本,大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勇敢地挑起自己生命的重负大任、学会做自己人生的领航员。
3 顺势育人规律
人才学有一个重要的成才规律,叫顺势成才律,其含义是讲,凡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和调整成才目标,并相应调节智能结构,不断作出成才努力者,就能成功。顺势成才,要义在于顺势。当前,对于高校育人工作来说,既要顺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又要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着力引导学生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到面对现实,认清自己的优长,确定具体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学习积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拓展技能,力求学有所长,精益求精,成为社会及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
4 实践育人规律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2012年8月28日,江南时报报道,英格玛人力资本研发中心发布《关注大学生就业特别调研报告》,对苏州181家企业HR的调查显示,企业招聘条件中,不再只是单纯的看重专业能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占到了55.61%。研发中心负责人刘肖鲁也表示,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进行实习兼职,慈善公益项目、各类人际交往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需要,提升能力,少走一些弯路。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最好课堂,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换的唯一途径。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既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最广阔的道路。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提升综合素质,多参加职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5 目标育人规律
犹太人的传世经典《塔木德》上说:“一位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如果他漫无目的地乱射,也不能射中一只兔子。”成功的犹太人非常重视明确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没有确立明确目标的人,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目前高校存在这样的现象,不少大学生一进入高校,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很迷茫;用人单位来校选拔,毕业生也不能具体地回答自己究竟能干什么,能胜任什么工作,很无奈。这恰恰说明目标教育的缺失。因此,目标教育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益途径。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围绕人才培养为大学生成长设定好目标。在设立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做人与做事两个角度,将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内在需求相结合,将宏观目标具体化,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各自情况,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且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奋斗目标。另外,有职业人士建议,大学生一入校门要逐渐将自己的学生身份转化成“准职场人士”的身份,带着职业标准和职业问题去学习和生活,制定一个职业化的目标。这有利于学生与社会衔接,为提升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加码。
6 内因驱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内在需要引起的。因此,学生的成长是一种内因驱动。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对每个优秀学生的考察,发现他们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就业时也很容易成功。因此,遵循人才的内因驱动规律,我们在进行日常教育工作时,应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积极的、正向的成就动机,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强大持久动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研究教育科学,讲究教育规律,于教育实践中遵循和运用育人规律,让学生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才能彰显教育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