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的思想
2016-05-14杭间
杭间
把历来被鄙视的“手艺”用思想这个词来言说,我是比较早的一个人。过去很少有人敢说手艺有思想,认为工艺师傅是“下九流”的。我认为手艺的具体形态今天也许没有用了,但是它的思想形态是可以启示今天和未来。因此,我更强调器物的思想之用,而不仅仅是实用,我强调器具的美学趣味、美学上的启示、美学关系等。
去年9月,中国美院民艺馆正式开馆。首次展览“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名称就表达了它不会做成个材美工巧的文物展览,不会做成一个收藏古玩的人蜂拥而来,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的展览。新落成的民艺馆人流如织,平均每天有近千人参观,老百姓感觉亲切,感觉这个东西我过去也有,但现在都没有了,久违了——这正是我们想取得的效果。
这个展览在学校里,我希望首先给做设计的学生看,让他们从传统生活美学中吸取营养,细细了解传统生活智慧系统,培养朴素健康的美学趣味。还要让学生去理解古人是怎么解决生活问题,功能是如何具有趣味的,一把传统椅子,也许不需要你总体地去继承,但是无论是马桶、插秧凳,还是钱柜,同样坐具,在里面附加了很多功能。这在贵族生活中是不可能的,贵族有良好的条件,器具功能可以专门化,不需要在一个器具上综合很多功能,但是民问是需要的。我们今天的设计可以从传统工艺得到启发。无论说是乡愁,还是文化情怀,这些东西沉默着让我们去体会,这些是凝固的文化形态,比二十四史更可靠。我希望让学生通过解读器具来接近文化。
民艺馆的建筑要追溯到四五年前。设计师隈研吾先生当时主动跟许院长说,要为象山做一个建筑,不考虑报酬问题。隈研吾的建筑特点是,他的语言是现代的,但是整体风格是东方的,而且喜欢用大跨度的落地玻璃,强调与自然融合,象山符合他的这些要求。
我们筹建民艺馆时的家底,就有4万多件皮影,其他的藏品零零碎碎,有些织物和民间器具,但都不成规模。我的观点接近柳宗悦,要把民族和民间都包括在内,呈现最直白的民众的艺术,生活的艺术。这是三年前,民艺馆的基调确定了。但最后成型还是通过“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展览。这个展览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筹备。我们从藏家那里挑选了100把各自不同的宁式坐具,建构起一个关于坐的文化结构。许院长说,我们选三个100吧,100把椅子,100个窗格,100个器具,我们希望它们有功能、材料的区别,有处理问题方法的区别,有装饰性的区别。未来,我打算与欧洲的100把椅子联合做个对话展。
民艺馆这个空间非常难展,在外面看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空间,里面却是一个极其现代的空间。就是走廊、回廊,都是走线,真正让你停下来的地方很少。走线的地方都是大玻璃,阳光直射,加上阳光通过瓦片透视进来的斑斑点点的效果,非常难做展览。所以这次展览做成这样,真是不容易。
关于民艺的展陈。传统艺术的展陈分两种,种类似大英博物馆,弄个玻璃罩子,不管什么年代的东西都往上一摆,就像古玩店;还有一种像柳宗悦的东京国立民艺馆,是家庭式的,让民艺回到原初的生活空问。我们的民艺馆空间有大量之字形的通道,而且空间很高,最高处有15米,家庭式的民艺展陈没法展。
既然民艺进入博物馆的殿堂,我要增强它们的作品意识,来强化大家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中国人因为不是工业革命的发起国,几千年都是农业国,对设计长期不重视、不理解,让设计进入国家博物馆殿堂,促成中国公众对设计的进一步认识与重视,也是需要的。“天工开物”这个展览也是这样。我就把民艺做成殿堂样,唤起民众对手艺的重视,让大家体会到民艺不亚于文人艺术、宫廷艺术,起到一个提示作用,这是我在展陈上的想法。
“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是个首展,也是个临展、开馆展。明年要做茶文化展览、东亚工艺交流展、南亚工艺交流展。只有皮影馆是固定的,其他都是临展,最多展半年。关于民艺博物馆的大想法大格局有了,但不少细节还需要逐步完善推敲。
在此背景下建立的民艺馆,将集收藏、展示、研究、教学、传习于一体,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开展研究、展示传统生活之美,为现代手工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活化提供知识源泉。(编辑/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