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2016-05-14王元李华张国文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题

王元 李华 张国文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指相关的规划单位、建设项目单位、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相关的机关、团体、当地的政府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到规划、建设项目及政府政策和立法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也就是行使人们的参与权,对那些可能给环境造成重要影响的活动进行监督。本文针对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题;对策

引言

环境影响评价是现阶段建设方面项目实施后的必要工作。通过对项目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制定相应对策进行预防,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维护。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至关重要,能够直接影响评价效果及作用,因此,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1、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分析

1.1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单一

在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中仍然以问卷调查和听证会的形式参与。相对而言,通过新闻媒体、报纸、互联网等参与的却很少,主动通过传真、书信、邮件等方式的更是九牛一毛,这样就导致了公众反馈的渠道不畅通,使得环境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问卷调查,内容设置的不够全面,而且过于专业化,调查的问题针对性不强,对每一个需要进行环评的项目都用一张纸进行调查,这样就使得公众参与的针对性比较差,无法给出公众有利的指导,公众不能准确的回答调查提出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调查的结果。

1.2环评监管较为薄弱

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环评监管的依据是《环境保护法》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该地区的环境质量,采取措施来改善环境的质量”。但是,由于地区政府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经济发展上面,为了GDP的发展,在引进项目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问题。这就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纵容非法企业在尚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进行了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管力度弱,监管频次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的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权利分散的问题。很多环保部门的权利和机构职责不清,导致管理缺陷。对于一些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迫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各个管理部门都不愿出面进行管理,互相找借口,导致项目在批准、建设中缺少跟踪的监督,项目一旦发现问题被迫关闭,导致巨大的环境危害和经济损失。

1.3公众参与形式单一

尽管《暂行办法》明确规范了公众参与方式的多样性,如公众调查、专家咨询、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但实践中有些方式的使用率很低,环评部门似乎更倾向于公众问卷调查这种途径,即便是同一种方式,其问题的设计和格式的排序上也存在重复雷同、千篇一律的窘境。最为典型的问卷,会以数量不等的选择题目出现,公众拿到问卷后,没有任何能动性、反馈性,只有被动地按照调查人员的设计思路进行,况且大部分公众专业知识匮乏,时间紧张,能够得到多少真实想法可想而知。事实上,那些环境影响较大、影响面较广的项目,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的形式更为适宜也更为必要。略显枯燥的参与形式,既降低了公众参与环评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也不可避免地减损了公众意见的准确性,是未来环境矛盾的根源之一。

2、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2.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强化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的基础条件就是要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真正的掌握了科学的保护环境知识,才能以主人翁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环境的评价,其提出的相关意见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的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加快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使得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环境意识能够深入人心,进而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保护环境应该从幼儿抓起,让环保的意识从小就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中。在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媒体的宣传唤起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切实发挥好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2.2细化公众参与模式,获得公众参与成效

要与环评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环评过程的公众参与,并且评价实施效果,着眼于此对公众参与模式进行细化,规范各公众参与模式的执行程序,明确公众参与具体内容和责任的分担,切保公众参与获得较好的成效。听证会应在公众获得真实的环境信息并接受意见调查收集后召开,其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信息公开应保证知识层次较低人群也能够良好接收,以使听证会代表及意见具备广泛性的特征。为实现听证会的公平公正,还应结合多种因素进行代表人员的筛选,并邀请持“反对”意见的代表。同时,在听证会召开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做好笔录,并将其作为重要附件材料,在报送环评文件时一同递送。

2.3更新统计评价方法,发挥公众意见的最大效益

统计与评价公众意见是处理公众意见前的重要一环。公众意见统计要筛选有效意见,剔除无效、无用和无意义的公众意见。统计过程应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公众意见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和半定量3种。一般,定性方法不能借助以选择性的问卷实验来实现,因为它适用于公众对决策的意见阐述。反之,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多见于选择性问卷调查途径中,可采用类似环境影响评价中单因子和多因子评价方法。重视全部公众的意见是单因子评价法的外在体现,而多因子评价法以选取权重为核心,以便开展综合评估。

结束语

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在环评管理体系、环评监管、公众参与中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当根据国情,完善环境管理评价管理体系,认真的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加强环评监管,不断的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燕,代巍.提高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有效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6):180-183.

[2]王晓晶.浅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5,(3):87-89.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题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