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

2016-05-14李谦周志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李谦 周志伟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面临着教材的统一性与教材知识的更新性、不同院校之间的层次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教材体系完整性与教师学科背景多元化的现实困境。对此,要从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师资队伍、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索,将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现实困境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该文件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制定的。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中国制造的总体水平,必须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文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指出,到2020年,专科层次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可见,高职院校在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共开设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自身学科的规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从其过程构成来看包含: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主要是围绕课程要求、以章节的形式来表达理论内容;教学体系则是以教材体系为依据,是课程理论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所以,在思政课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实效性,需要进行两个转化:一是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二是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第一个转化主要是由相关专家、学者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过程的具体实际,把相关知识转化为学科话语,即转化为教材体系,力求做到理论表达的准确、规范和完整,这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变。第二个转化主要是在思政教师在一线教学时,需要把教材体系落实到教学体系,把抽象理论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用理论解释实际,用实际阐释理论,这又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教材体系的形成和教学过程的展开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教材虽是“一课之本”,但它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蓝本,不能代替实际的教学过程。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既需要讲授“思政课”文化知识,又要重视思想教育性;既要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关注热点,又要落脚于课本理论知识;既要注重理论内容的描述,也要注重论断、结论式呈现。在转化过程中,要同时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拓展。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困境

与普通本科教学相比,高职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面对着本专科一致的教材,如何在把握思政课教学普遍性的同时,注重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进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教材的统一性与教材知识更新性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政治性、现实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马克思理论与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统编教材(最新的2015年8月修订版),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的统一性与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是全国本专科院校在校大学生的通用教材,可以说上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下到高职高专。那么,教材的统一性由于教材使用对象的个体性差异,也造成教学效果的落差。面对的学生不同、老师不同,如何把同样的内容讲出它的特殊性、实效性来,很需要水平。

二是教材知识的传承性与更新性之间的矛盾。以概论课为例,自从2007年使用以来,先后在2008年1月、2008年8月、2009年5月、2010年5月、2014年1月、2015年8月修订6次。理论的更新是必要的,但是理论的创新需要实践的积淀,才能升华为传承的思想。现在理论创新的速度远远超前于老师的学习、消化、吸收的速度,所以造成教学环节的不深入。从现在的课程内容来看,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共历史和中国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所占内容主要在第一章(第二节、第四节)、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部分则占了第一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五章至第十二章,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历史等方面。所以,容易导致老师对已有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改变以及对新知识理解的不彻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匮乏以及对现行政策的肤浅认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院校的层次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和学生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太注重思想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技能、轻思想的现象。此外,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来自普高生、职高生、中专生、中技生等,其知识体系中技术类课程较多,而对于政治、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学生普遍历史文化素养薄弱。

当然,学习成绩和学校层次不应当成为学生接受思政课效果的衡量标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所受教育的特殊性,往往很难达成老师与学生知识上的互动,精神上的共鸣。例如,在讲到概论课第六章第三节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好多同学不了解祖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也不了解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不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所以谈不上对于我党新时期提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真正理解,进而也无法理解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

3.教材体系完整性与教师学科背景多元化

思政课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学科,既需要有专业基础和学科构架,又需要有知识的更新和累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该课程涉及伦理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思想类的课程是最难上的,因为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无法让人脑洞大开、引入深思的。但是,目前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杂牌军”,有理工科出身的,有兼职辅导员,也有兼职领导干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人员的构成。但是,由于知识背景的多元化,势必降低学科的专业水准。甚至,思政课在有些人眼里,被认为是谁都能上的课程,没有准入门槛,或门槛太低。

老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由于部分老师学科背景的限制,知识储备不够,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不彻底、不深人,造成学生听不出门道来,认为与高中讲的差不多,逐渐对思政课失去兴趣,这是目前高职思政课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此外,正是因为高职学生起点低,自主学习能力差,思想观念薄弱,理论思维能力不足,所以更应该投入更多、更优秀的教师资源,指导好这一庞大的思想上的“弱势群体”。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对策探析

笔者调研发现:现在广大的90后大学生群体不是不关注时事热点,而是不知如何关注。例如:今年9月3日阅兵,大部分同学都看了,问起有什么感受时,大多数回答:挺震撼的。但是,如果深究为什么我们要阅兵,我国阅兵的历史如何等,很少有学生能够知晓。显然,他们只是被动地吸收一些表层的现象,没有进入思考的领域。那么,这个思考的能力,正是思政课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千世界,变幻莫测,思潮涌动。思政课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方法。对此,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需要做到:

1.更新教学理念

对于思政课而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已显得尤为落伍。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接触到信息多样化,老师自身知识的储备与更新速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理论学习以及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如何帮助学生对接收的信息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呢?

除了丰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微课、慕课等技术手段外,还应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应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把理论知识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及时答疑解惑,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重对内容的过程性描述,结论性的表述交由学生思考。当今90后大学生群体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更敢于对传统和权威的观点提出自身的质疑。在思政课教学中,老师越是要求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越会提出相反的片面的案例,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与其说教,不如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教学重点在于整合相关文字资料、音频资料等,让学生自己思考孰是孰非。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思考,给与讲解、引导,呈现论断。

同时,在数字资源日益丰富和便捷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通过电子产品,开始慢慢地远离纸质书籍。但是,纸质书籍作为人类思想的传承载体,在现代仍有其价值。电子书籍永远不会完全取代纸质书籍。阅读书籍不仅仅是读文字,更多的是感受书籍给人精神上带来的愉悦,是翻书页的情感。正如著名作家周国平说:“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为什么有的老师教学手段多样,可孩子们就是没有多少收获呢?主要在于:教学如果没有思想作内核,只会变得干巴巴的。思政课老师如果要想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指引者,就需要多读经典。这样,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高雅起来。例如,在概论课的学习中,90后绝大部分学生(非专业学生)没看过《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更不用提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了。教学过程可以结合9月3日阅兵,让学生们阅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让他们体会毛泽东作为伟大军事家的战略策略,体会抗日战争胜利与今天稳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带动更多的孩子走进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升华。

2.提升师资队伍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应该说,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高职学生虽然层次低,但是更需要有知识的引领者。与本科相比,他们自学能力较差,知识储备较为缺乏,所以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更容易陷入精神空虚与信仰危机。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的重担不仅在于讲授知识,更重要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实为社会之重要因素。古人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体系需要老师自身的知识魅力,使学生感受大学老师的博学,同时感受对问题的不同解读。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这就是思政教师的价值。80后女教师陈果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一名教师,她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她关于爱情、人生的两堂思政课在网上备受关注。一名大学毕业5年的网友表示,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就像一碗‘心灵鸡汤,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所以,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厚的理论功底与运用理论科学阐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有专业知识的深度,也要有相关知识的广度;既要有言传身教,也要有自身道德素养;既需要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既要有讲课的艺术,也要综合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3.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面对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讲授,更多的是搜索、整合与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的综合能力。可以说,科技文明带给人们生活方式很大的改变。对于教学而言,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逐渐兴起并流行,成为了各种教学大赛的新内容以及老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但是,反观效果,好多视频对于老师来说做得累心,用得痛心。基本上只是为参赛而参赛,之后便被束之高阁。

另外,大部分高校都在做教学视频,既有985、211院校,也有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已经很丰富,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共享的平台。所以需要对思政课的网络优质资源平台进行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在这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是一种有益尝试。现代社会,专家、学者应当肩负知识的解读与传授,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平等化,逐步改变传统因地域、年龄、学校层次等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而造成的教育落差性。

同时,《概论》、《思修》等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思想、哲学等等,所以配套的教学资源也应囊括在内。既应有课程内容的专家解读,同时也应有经典书籍的参考书单。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在于落实。这既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多措并举,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等方面拿出硬办法,大力予以扶持,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