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职务犯罪惩防机制构建探析以上海市M区检察院数据为基础
2016-05-14韩建霞
韩建霞
反腐败既要“打老虎”,又要“拍苍蝇”。“老虎”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虽然“为祸甚烈”,但“居庙堂之高”的贪腐“老虎”毕竟少之又少,而“处江湖之远”的农村基层干部,却与群众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一旦他们从“群众的主心骨”、“致富的领头人”腐化堕落成为“苍蝇”,就难免导致“民怨沸腾”,破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干群关系。
公权力寻租是“老虎”、“苍蝇”腐败的共同特征。M区地处上海市城郊结合部,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至2012年底,该区所辖13处镇(街道)、工业区管委会中仍有136个行政村(村民居委会),镇(村)级公司工作人员2270人,有耕地面积5587公顷。自2003年始,伴随重大市政工程的大规模运营,M区属动迁安置房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经认定的区属动迁安置房项目共计84个,认定用地面积1103公顷,农民动迁安置房总量位于全市前列。由此,作为基层组织的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等被赋予较大的管理权力。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少数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利,甚至监守自盗,窃取国家、集体财产或者挪用公款用于赌博等非法活动。本文选取M区检察院2009年至2013年间立案查处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为实证分析样本,客观分析主体特征、犯罪高发领域,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惩防措施等,为发挥廉政文化建设作用,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建言献策。
M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腐犯罪
实证分析
2009-2013年五年间,M区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腐犯罪案件15件22人,占到同期职务犯罪立案总件数和查处人数的10%以上;查处案件全部属大案,涉案总金额达人民币7000多万元,案值在50万元以上的9件,案值1000万元以上的3件,个人受贿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7人。
·农村基层组织中村级党员干部为反腐重点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案件管理数据统计口径的规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既包括依法从事公务的村干部,也包括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和工商所、税务所、土地所、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在M区检察院查处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村级组织成员14人,镇党委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5人,区属职能部门工作人员3人。党员有18人,占81.8%。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受贿犯罪突出
在M区检察院立案侦查的22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中,初查立案的案由分别为:涉嫌受贿罪14人、涉嫌贪污罪5人、涉嫌挪用公款罪1人,兼犯受贿罪、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1人,贪污和受贿犯罪占全部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86.4%;涉嫌渎职类犯罪3人;收受贿赂、挪用资金用于赌博等违法活动而受到行政处罚的贪腐人员3人。前述人员被提起公诉22人,被判处有期徒刑的13人、无期徒刑1人。具体刑罚情况见表1。
·社会影响恶劣,集体上访突出
犯罪嫌疑人收受贿赂后,故意不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为行贿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仅给村集体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往往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易引发群众上访。2009年至2013年,M区检察院共受理涉及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信访线索169件,其中,首次信访62件,重复信访107件,转本院自侦部门106件。其中,村民直接向检察机关署名举报的占到50%以上,通过来人来访和实名举报方式反映问题的占有相当比例,因举报反映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腐问题甚至引发重复越级集访26件。M区检察院2009至2013年涉农信访情况见表2。
·涉“土”涉“房”领域贪腐犯罪突出
土地应当成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覆盖领域。在M区检察院立案侦查的22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中,近80%的犯罪嫌疑人因土地转让、征地拆迁、建房拆违而涉案,小到农民因宅基地申领动迁补偿款,大到评估转让集体土地,土地成了极个别“村官”坐地敛财的工具。比如,某生产队长在虹桥枢纽动迁中,为某花木公司通风报信,后又坐镇测算,帮助该公司获得高额补偿款,从中收取好处费人民币210万元。也有极少数基层组织人员利用掌握的支农惠农补贴政策,截留、侵吞补助款,中饱私囊。
查处“村官”职务犯罪案件存在
的问题
关于村官。顾名思义,村官是指任职在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工作人员,经村民选举产生,负责村级公共事务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习惯上,人们一般把村党支部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称作村官。但村官是否构成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准国家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和司法实践中存有分歧。
·村官职务犯罪相关立法有待完善
惩治和预防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应当提高法律的针对性。法律在威慑犯罪、打击“老虎”的同时,也要正视当前法律制度缺陷为村官职务犯罪提供的“便利”,加强重点环节的立法。当前在规范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行为上,主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依照学界较普遍的观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属于宪法性法律,这决定了它不能对村民自治制度作出系统的规范,用组织法去规范村民自治制度的全部内容,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即村党支部,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行工作,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问题是,在一些村(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与村民委员会主任甚至村办企业负责人,全由一人担任,党政不分,大事小情一人说了算,村民监督徒有形式。因此,必须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刑事法律体系,发挥其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
·界定村官职务犯罪主体地位
村一级基层自治组织人员主要分为三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委员和村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学者认为,不应将村党支部纳入农村基层组织的范围,理由是在现行法律中并没有相关法条明确指出其属于农村基层组织,自然其成员也失去准国家工作人员的可能。另有学者则提出,村党支部成员可以成立职务犯罪,理由是村党支部发挥的作用与村委会是等同的,因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已经明确“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既然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成为职务犯罪主体,作为其领导主体——村党支部的成员,在有交叉任职、参与相关行政管理工作的情形下,也符合职务犯罪主体的一般规定。
尽管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人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他们在参与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活动中代表基层党委、政府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并且,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在刑法规定的某些特定的行为中,如参与或承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国有土地的经营管理,土地征收、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代征、代缴税款,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等具体行政管理工作,当然地符合职务犯罪构成要件。而当“村官”作为村自治组织人员行使自我管理职责时,则不具备职务犯罪的主体身份。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供稿)
栏目主持人:刘雨濛 lymjcf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