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是最没有搞头的
2016-05-14吴冠锦
吴冠锦
资本盯上哪里,哪里就翻天覆地。
2014年下半年,资本盯上了汽车。作为一个万亿元规模的市场,“汽车后市场”是资本投资方向的一个一级分类。按照一贯的套路,资本到哪里,必先通过讲故事颠覆旧格局。于是,一夜之间舆论转向,4S店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攻击4S店的不是,无外乎两点:第一,4S店对待客户的诚信问题:扩损、乱收费、以次充好,4S店成了彻头彻尾的黑心商人;第二,4S店的投入、运营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不符合未来发展方向。
接下来,市场瞬间热闹起来,维修连锁、二手车、上门保养,各种商业模式百花齐放,各路神仙粉墨登场。然而,浮华过后,当我们今天再来探讨“互联网+汽车”时,多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淡定。
为什么在其他很多行业屡试不爽,颠覆经验被总结成所谓“互联网思维”的金科玉律,到了汽车这块就显得不那么灵光了呢?经过深入思考,我总结几点与互联网思维紧密相关的原因:
首先,汽车流通业不存在去中间化的问题。
4S店作为厂家的销售渠道,本身就是厂家的一级经销商,即使有所谓经销商集团的存在,多数厂家也是将各个4S店认定为独立经销商进行管理。这种只有一级的渠道状态,是非常先进的渠道模式,不存在去中间化的问题。没有中间层,互联网优势就没有多少空间优势了。
其次,“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商业逻辑早就在汽车流通领域成为通常模式。
在汽车流通领域及后市场,主体业务本身不赚钱,但通过维系客户,产生关联交易赚钱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卖车不赚钱,可以收按揭手续费;卖车不赚钱,创造客户去售后持续赚钱;卖保险不赚钱,可以通过保险建立的连接关系依靠事故车维修业务赚钱;等等。
因此,一个上门保养的创业者,他的上门保养是明显亏损的。当我问他“靠什么盈利”时,他告诉我通过获得客户信息,靠续保赚钱,我不禁哑然失笑。
最后,汽车流通及后市场,产品标准化,服务本身占比高,互联网优势不明显。
汽车作为大宗商品,其品种非常有限,像淘宝那样把各种品牌各个车款做成图片放在一起对客户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甚至,将产品送货上门也没什么吸引力。我倒觉得,坐在豪华的展厅里,听着销售顾问的专业介绍,喝着热饮不失为一大消费享受。
尽管配件本身是商品,但其使用价值和质量鉴定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并不为广大消费者所掌握。因此,除少数保养类配件外,作为商品,大部分配件的本质是以“配件+安装”作为共同商品呈现给消费者的。借助互联网将配件卖给终端用户,不能说完全不可能,起码难度比较大。
汽车作为一个工具,其本身是有轮子的,它的作用就是拉着人到处走。因此,距离不太应该成为行业的核心痛点。在汽车后市场,价格、诚信、便捷三个痛点方向,便捷是最没有搞头的。但上一轮投资热,大部分创业者却选择了便捷这条路,原因很简单,门槛低。然而事实证明,成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前面倒下的烈士,也不能说一无所获,起码它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汽车流通及后市场,依靠简单的模式,借助互联网,试图通过改变客户消费习惯切入,进而颠覆这个行业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但历史洪流浩浩荡荡,汽车业的互联网改造必然是历史趋势。那么,汽车流通领域的突破口在哪里呢?我认为答案在供给侧。
作为一个在行业深耕多年的从业者,我认为行业内有太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4S店精品和养护品大范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配件的诚信流转与反垄断法落地,维修记录的大数据整合与二手车,新车资源的大范围调剂,4S店运营能力提升等。
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我们的汽车流通及后市场行业的运营质量、运转效率、服务水平均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只有狠抓行业深层次问题,把握核心痛点,借助新工具,解放思想,供给侧的互联网改造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