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者意图:阅读教学亟待关注的维度

2016-05-14孟彩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编者意图森林

孟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之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相关表述比较,增加了“教科书编者”一说,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然而,在近年来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认识教科书的编者意图有什么意义?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发现编者意图,并恰当地运用好编者意图呢?

一、 编者意图与教学内容的确立

王荣生教授认为,确立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教学技能。可是,如何确立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呢?除了我们已知的要联系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联系文本的特色,联系学生的学情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联系者,那就是教材编者的意图。由于文本放在教材中,是静止的,它的教学价值往往是被教材编者赋予的,需要与编者意图吻合。因此,教师在确立文本的教学内容之前,应该想一想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再细致地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教学内容确立时的盲目。

二、 编者意图在教材中的体现

编者意图没有直接在教材中呈现,但并不是说编者的意图在教材中就没有体现。其实,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揣摩编者的意图。

1.文本安放的位置

一篇文本被安放的位置不同,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就不会一样。放在不同的年级,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就会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会不同。比如《云雀的心愿》一文,本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属于四年级的教学内容。那么教学时就应该以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要求为依据,据此确立能力发展目标。例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本文被安排在六年级,那么文本的教学价值就应该依照课标高段的能力训练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放在不同的主题单元当中,也反应了编者的不同的阅读价值取向。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第六单元,与《沙漠中的绿洲》一组,属于环保主题的单元,教师的着力点就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如何以童话故事这种活泼的形式表现环保主题。

2.文本选用前后的修改

一篇文本从被发现,到作为教材使用,编者多是进行了修改的,而修改的部分恰恰是编者意图的体现。有的文本是节选的,有的则是改编的,那么保留的文本删改了什么,又增加了什么,无疑是编者依据教学需要而定的。目前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这样的课文。比如冰心的《只捡儿童多处行》、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郑振铎的《燕子》、冯骥才的《珍珠鸟》等等。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需要拓展阅读作者的原文本,细细地与教材文本比较、体会,这样可以辨析出编者的意图,为文本教学内容的确立提供有力的依据。

3.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集中地体现了的编者意图,每一道练习题的设计都凝结着文本的教学价值,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设定的重要依据。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编者在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几道题目: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钢笔描红(内容略)

3.读读下面的词语,选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描述夜晚的情景。

夜幕 降临 隐隐约约 飞鸟归林

皎洁 轮廓 大好月色 晓行夜宿

4.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第一段( 至 自然段)

第二段( 至 自然段)

第三段( 至 自然段)

5.课文结尾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风啸鹰叫和皓月当空。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编者的题目设计关注了基础知识,比如关于字词的理解与掌握;关注了文本内容的理解,比如第4题的理解与概括;更关注了文本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比如第1题中的复述训练,第3题中的词语运用写话,第5题中关于叙事类文本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品析与借鉴。这些内容一方面与课标的要求吻合,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即学习理解文本的内涵,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然而遗憾的是,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往往是另起炉灶,自己随意地设定教学内容,很少有教师将此作为教学依据。

三、 有效地利用编者意图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材的编者意图,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样可以更为简洁、科学地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还以《云雀的心愿》一文为例,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篇童话,教学内容应该重点结合提示语指导学生朗读,关注文本中提示语的表达,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篇环保主题的课文,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森林为什么重要等等。应当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就本文而言,人物对话中的提示语不是本文的显著特点,因此本文不应该作为训练学生此项内容的素材;若是以此文来进行环保话题的学习,又非语文学习的本质内容。那么,我们不妨来关注本文的编者意图:课后,编者设计的练习中的第5题是这样的:

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

这一题涉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指向内容的理解,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关于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关注的是语言运用的能力。一个是理解,一个是运用,这正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内容,而且这两个问题都是能够关照全文的“大问题”。以此作为教学的主问题解读文本和设计教学,应该是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本文的教学价值也正在于此。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的流程。比如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巩固内容。

先组织学生默写课文中的三个词语:漫天飞舞、乱砍滥伐、泛滥成灾。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词语分别描写的是谁?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字词,又回顾了课文的整体内容,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复习,环保的意识也自然融汇其中。学生会强烈地感受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二板块:思考“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1.学生读课文2、3、4自然段,圈划出能够看出森林重要的语句。其实,这里是从沙漠的“讨厌”来写出没有森林所造成的危害。

2.学生读文5、6、7、8自然段,圈划出能够看出森林重要的语句。一方面写河流的“凶猛”,一方面写森林是个“水库”。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云雀妈妈是如何简洁、准确、有序地介绍“森林水库”的。

3.学生读文9、10、11自然段,圈划出森林重要的语句。体会云雀妈妈从两个方面简洁、有序地介绍森林是空调器。

第三版块:落实“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交流情境:小云雀想把对森林的认识和自己的心愿告诉周围的小伙伴,你觉得它应该怎样说呢?

在这样的话题指引下,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刚才圈划、交流的内容,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个话题,先让学生有条理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再写下来。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定合理、教学流程简洁,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编者意图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关注编者意图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这一维度确立教学内容,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当然,在运用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教材是固定的,编者意图也是基本固定的,但是教学是灵活的,教师应该准确地解读编者意图,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要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加以选用。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编者意图森林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不打自招
哈Q森林
不打自招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be going to与will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