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视角解读《我爱比尔》中的阿三

2016-05-14王小燕

关键词:女性视角自我救赎阿三

王小燕

摘 要:王安忆是一位思想独特而又敏锐的作家,她对女性特别关注。在《我爱比尔》这部小说中,王安忆从性爱的本体出发,把笔触直接指向男女之间的性爱生活,讲述了一个都市女性、美术系学生阿三堕落的故事。本文主要从女性视角来解读《我爱比尔》这部小说,分析阿三的爱情故事与性爱生活,窥探阿三的精神困境以及最后的自我救赎,从而引发我们对女性解放新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视角;阿三;性;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43-0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成为女性主义写作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作品叙述女性的生存境遇,揭示女性主义、女性解放等问题。《我爱比尔》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有着不凡才气与性格特别的艺术系女大学生阿三与外国异性的复杂爱情故事以及逐渐沉沦的堕落历程,最终女性生命中温柔、羞涩使阿开始自我救赎。

一、阿三对“爱”与“性”的表达

王安忆曾说:“我喜欢写女性,她有审美的东西。”“我觉得女性特别是一种情感的动物。我想到女性是一种情感动物时,我就觉得她特别可爱,她为了情感是什么都可以不顾的。”[1]小说中的女主公阿三就是王安忆笔下的一个情感动物。在《我爱比尔》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阿三“爱”上了很多西方男性,而第一个真正爱上的却是比尔。比尔是美国驻沪的文化外交官,而且外表很迷人:“比尔穿着牛仔裤,条纹衬衣,栗色的头发,喜盈盈的眼睛,是那类电影上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典型美国青年形象。”[2]比尔和阿三在阿三的画展上相识,此后两人慢慢开始了交往。比尔喜欢中国,阿三就陪着他,他们一起骑车,一起喝咖啡,一起漫游周庄,倾听比尔诉说他的故事,他们之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最终阿三把自己献身于比尔。作为西方男性的比尔都知道中国女性的贞操观,而阿三却不顾一切地和比尔做爱,他们在阿三的学生宿舍、宾馆,甚至在校外租借私房。不管是因为爱还是性,阿三和比尔快乐地相处着。“比尔对阿三说:‘虽然你的样子是完全的中国女孩,可是你的精神,更接近我们西方人。”[3]阿三如西方人一样,追求自由恋爱,追求男女平等,追求自我独立。女主人公阿三因为对比尔的爱,尽力讨比尔欢心,尽力去让自己变成一个很西方化了的女子。然而事实是爱和性往往是分离的,在性上大胆付出的阿三,却并没有得到渴望的爱情,这只能让她暗自神伤。但是她因为爱没有失去真正的自我,她开始继续生活进而开始新恋情。

因为比尔的离开,阿三的确受到了打击。比尔离开后阿三又认识了一个与之完全不一样的人——马丁。阿三说她也爱上了这个马丁:“马丁是瘦长的个子,颈子和手腕从扣整齐的衣领衣袖中伸出长长的一截,就像是那种正在蹿个子的中学生,无法买到合身的衣服。马丁是个乡巴佬,没见过多少世面。他一步不离地跟着阿三,生怕走丢了。花钱方面也很吝啬,他们总是在那种小铺子里吃饭,并且总是在晚饭前回到酒店,然后就在大堂站住脚,握手,道别,把阿三打发回去。”[4]马丁就是这样一个男子,而阿三从马丁身上看到了比尔的影子,阿三觉得马丁更接近天籁、更为本质。“他们的爱发生在最后三天之内,这却是称得上爱的关系。”[5]阿三觉得她的爱也得到了回报,因为马丁爱她,而比尔对她不是爱。

关于父权制,美国著名女性主义诗人阿德里安娜·里奇在《生来是女人》中这样解释:“父权就是父亲的权力。父权制指一种家庭——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体系,在此体系中,男人通过强力和直接的压迫,或通过仪式、传统、法律、语言、习俗、礼仪、教育和劳动分工来决定妇女应起什么作用,同时把妇女处处置于男性的统辖之下。”[6]女性主义批评家采取解构的策略,从被歪曲的女性形象中分离出反抗父权制的精神。从女性视角来看,阿三对自己的恋人尽力付出,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阿三完全没有父权制社会里许多妇女有的那种对性爱的恐惧感,相反她怀有一种悲壮的强烈的献身色彩,而这种献身,绝不同于传统女性的奉献,而是对父权制文化秩序进行反叛的一种性爱手段。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对“性”的表达通常都是保守的、含蓄的,尤其是女性。但是在《我爱比尔》这部小说中,阿三却是大胆直露地表达女性对性爱的渴求,并在性爱中努力寻求自身价值。《我爱比尔》中,女主人公“阿三”却一反传统中的东方女性的矜持,以至于让很多异国男性都惊讶于她对性爱的奔放。在父权制这种性别不平等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比尔对阿三的背离,加上诸多西方男性对阿三的玩弄,阿三走向堕落,走向人生悲剧。但是仔细研读小说,我们会发现其实女主人公阿三骨子里有着独立的女性意识,她本身是反对父权制的。她热爱西方的一切,不顾一切地爱着比尔,她为比尔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而支撑她爱比尔以及与外国人接触的动力是她对中国传统的背离,即女性的自我意识。《我爱比尔》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阿三将床头上的一件绸衣服罩上她身穿的白色连衣裙,说:让我来向你表演中国人的性。说罢,又从同学床头捞了一件睡裙再罩上绸衣服,接着,又套上第三件。就这样,她套了这层层叠叠,长长短短的一身走向比尔,非得扬起脸才能对住他的眼睛,说:‘现在,你来向我表演西方人的性。比尔望了她一会儿,动手将她的衣服脱下来,直脱到白色连衣裙,不仅迟疑了一下。可阿三的姿态是等待的,表示还没完结。于是比尔就脱去了她的连衣裙。最后,阿三说:‘明白吗?千条江河归大海。这就是我的回答。”[7]阿三意在告诉比尔,在性上,尽管中国的“层层叠叠,长长短短”,但“千条江河归大海”,实质上是和西方一样的。当阿三的身子揉进比尔身子后,她看见了身下的鲜血,但是她却悄悄地扯过毛巾毯,将它遮住不让比尔看见。阿三想要尽力突破中国传统的束缚,张扬女性的自我意识。这也是王安忆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二、阿三的精神困境

如果把人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纳入到性别范畴中,便会显示出男女有别的状况,女性不可避免地在男权社会中居于弱者的地位。小说中的阿三不管是在与比尔的爱情中,还是与马丁的爱情中,她虽然骨子里有种自我独立的意识,但是归根究底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在经济实力上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而且这种差距还会映射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上。阿三在与比尔的爱恋中,好像整个人都变了,为了负担出租屋的费用她绘丝巾挣钱,她还要陪伴比尔,她开始逃课,最后因为比尔被学校开除。她没有告诉比尔自己被学校开除的事,带着些自虐的快意,独自在出租屋里呆了两个月,她也就变得越来越堕落,精神越来越空虚。正如小说中所写的:“再次走出华泾村时,她苍白瘦削得像一个幽灵。又是穿得一身缟素,白纺绸的连衣裤,拦腰系一块白绸巾。化妆也是尽力化白的,眼影眼圈都用烟灰色,嘴唇是红的,指甲是染红的。穿得鞋是那种彩色嵌拼式的,鞋帮是白的,鞋尖却是一脚红,也像染红的脚趾甲。”[8]阿三在心理上是十分想得到这份爱情的,而比尔并没有主动想要和阿三发生关系,反而是阿三自己变着法子引诱比尔,而最终酿成了爱情的悲剧。

因为比尔,阿三变得没有自我、没有学校、没有绘画事业了,最后觉得跟比尔也是有性无爱了。阿三虽然心里爱着比尔,但是她心里已经认识到他们之间是不可能的,然而她仍心甘情愿这样做,结果还是比尔的离开。古往今来,在不同的阶级、时代和民族,女性都受着不同程度的压迫,而阿三所受到的压迫就是性别和种族的不平等带来的。

男人总是那么理性,而感性的女人有时就不得不成为牺牲品。从女性视角来看,这就是女人的软弱。女人虽然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但是立意识也促使她们为了实现与这个男人的爱恋而倾注一切。当马丁要离开时,阿三恳求着马丁带她走,她说:“我也要去你的家乡,因为我爱它,因为我爱你!”阿三真心爱比尔,也真心爱马丁,爱着西方世界。在阿三看来,马丁和比尔不同,马丁是爱她的,最终的结局却让她陷入绝望。

阿三终于知道,无论是比尔、马丁还是其他西方男性,都不可能带她走,她只是他们生命中的过客。即便如此,阿三不惜以“妓女”的面目向第一世界靠拢,在她不断走向堕落的过程中,她已经失去了真正的自我,而其实这个可怜的女人已经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对于第一世界的人而言,他们只是暂居于第三世界,却从没有真正爱上这里的人抑或是这个地方。阿三就算费尽心思,她也只是个“性”工具,扮演的是第一世界男性的妓女角色,一个被利用被欺辱的劣等民族女人,因此她的爱情都无果而终。从女性视角来看,阿三付出的情感,付出的身体,都没有收到爱情回报,这是是国家、种族的不平等造成的这种悲剧,更是男女不平等结果。两次失败的爱情结束之后,她如行尸走肉般开始了自己的大堂生活。在酒店中结识一个又一个外国人,经历一场又一场无果的“爱情”,直到她被抓进监狱、逃狱挖出那枚掩埋在泥土里的“处女蛋”时,她才明白了自己失去的是什么,不是爱情,不是名誉利益,而是“自我”。

三、阿三的自我救赎

《我爱比尔》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品,显示了王安忆强大的女性话语力量,展现了女性在社会边缘既反叛又依附的现实。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阿三堕落的历史,但是在阿三的堕落过程中,她也在一步步觉醒,最终走上自我救赎之路。

中国传统女性由于经济无法自立,一般会产生对男性的依附意识。为了生存,不少女性不择手段,不惜出卖身体甚至灵魂。阿三却有些不同,虽然她被人误解为是“妓女”,但是她并没有像妓女一样和男人发生性爱就是贪图金钱,她和比尔约会的出租屋是她绘丝巾挣钱支付的,而且她宁可去做家教维持生计也没有开口向比尔要钱,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着爱情。离开比尔后,阿三也暗自疗伤,以画画维持生计,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这让我们看到了骨子里坚强独立的阿三,她抵制父权制的压迫,遭遇退学和比尔抛弃,她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救赎,以经济独立开始自己的爱恋,以自己的画画事业为自己开辟新的出路。被当作妓女抓进了劳改所,无聊枯燥的劳动把阿三从酒店大堂的虚幻中拯救出来。在劳改所里阿三的新生活开始了,阿三的新生活是在羊毛衫后领上钉商标,她很快掌握了这一技术,并得到了劳改所大队长的赏识。“阿三在这机械的劳动中获得了快感。”“阿三甚至有些喜欢上了这劳动,这劳动使一切变的简单了”[9],她的生活开始变得充实。她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自我,还结识了一个“崇拜者”——阳春面,就像阳春面自己对阿三承诺的那样,对阿三是百般体贴,虽然阿三毫不领情,但是正是阳春面的帮助才给予了阿三又一次重生的勇气。阿三越狱成功,离开了劳改所,途中休息时在麦秸垛中意外发现了一个鸡蛋,她轻轻地刨开泥土,把鸡蛋挖出来,看见“壳上染着一抹血迹”的处女蛋。“忽然间,她手心里感觉到一阵温暖,是那只小母鸡的柔软的纯洁的羞涩的体温。天哪!它为什么要把处女蛋藏起来,藏起来是为了不给谁看的?阿三的心被刺痛了,一些联想涌上心头。她将鸡蛋握在掌心,埋头哭了。”[10]曾经的阿三在第一次和比尔做爱时,她看见了身下的鲜血,却悄悄地扯过毛巾毯将她遮住,不让比尔看见。而现在看到这个“处女蛋”时,她醒悟了,她知道自己应该自珍自重,应该珍惜自己所有,她开始自我救赎,并最终找回了迷失已久的自我。

从女性视角来说,女性悲剧命运的制造者就是男性中心主义和男性权威,我们应该努力坚持女人的权利和自由,获得平等的地位,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细读小说,我们感受到了阿三的女性独立意识,虽然曾经堕落,曾经悲痛,但是最终她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参考文献:

〔1〕王安忆,刘金东.我是女性主义者吗[J].钟山,2001,(5).

〔2〕〔3〕〔4〕〔5〕〔7〕〔8〕〔9〕〔10〕王安忆.我爱比尔[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2,21,62,72,11,24, 122,151.

〔6〕杜芳琴.从社会性别视角看中国社会性别制度的历史衍变——以华夏族为例[EB/OL].中国女性中心,2005-3-9.

〔11〕李小江.改革与妇女解放[N].光明日报,1988-03-10.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女性视角自我救赎阿三
看好你身边的路痴,可能下一秒她就不见了
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万象》杂志女性作家群体研究
“摸金”中的自我救赎
电影镜头中寂然独立的女性身影探究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
阿三创业记:遭遇“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