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京津冀会展业应注重协同发展

2016-05-14张效林

中国对外贸易 2016年4期
关键词:展馆会展业会展

张效林

当下在京津冀最热门的话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环首都经济圈,这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未来京津冀三省市功能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步伐的大背景下,三地的会展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将三地的会展业发展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轨道之中?首先要看近两年京津冀会展经济圈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其他区域会展经济圈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近两年,北京的展览业持续下滑,天津、河北虽有一定发展,但会展资源有限,影响未来的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会展圈相比,环渤海会展规模偏较小,北京一家独大,津冀较弱,没有形成雁阵发展模式,总体呈下降态势。

北京展览业下滑的原因

1.产业转移,展会市场空心化。产业结构变化,市场环境转型,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展会市场流失;

2.场馆设施条件不足,影响展会拓展空间。缺乏20万平米以上的特大展馆,致使一批大型展会因拓展空间受限不得不南移(津冀亦无相应特大展馆条件,再加上三地会展发展并无统筹规划协调,故未能将北京流失的会展资源留在京津冀地区 );

3.配套设施不完善,区域布局集中,场馆大多集中在城市东北部,交通条件受限;

4.政策体制不完善,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市政府无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办展单位需到处磕头盖章;各项行政收费不合理、不公开、不透明,使得展览成本逐年上涨;

5.首都所在,大型密集人流活动安全压力大,出现突发事件政治敏感度高,因此各种限制也多。( 大型重要国际活动如奥运会、APEC、世运会等期间、国内重要政治活动如党代会和其他重大政治活动期间,会展庆典活动及其物流、安保都受严格限制 )

北京现存的会展优势

1.会展资源优势:拥有众多国家部委、贸促会、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国家级行业学、协会、央企、民营和外资公司,所办会议展览遍及全国,除此之外还有北京市区级委办机构和各类组织的办会办展资源。北京是排名前10的国际会议城市,也是国内UFI认证展览最多的城市;

2.人才、策划、创意、管理优势及场馆经营优势;

3.成熟的会展服务(搭建、物流、信息软件服务、广告及活动推广等)优势;

4.专业观众优势:部委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各大企业及军队各总部采购决策机构、科研院所、众多院校、外国企业驻华机构、使馆、外商协会;

5.媒体宣传优势(央媒、京媒、外媒、专业媒体、网络媒体众多);

6.区位交通优势( 全国乃至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交通转运枢纽 );

7.食宿接待优势、休闲旅游资源优势等等。

如能利用北京会展产业发展的首都资源优势,以及天津、河北承接北京溢出效应的区位和空间优势,本着与周边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发挥北京龙头带动作用,从比较优势出发,发挥北京会展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总部经济优势,选择适合北京定位的展会项目,促进北京展览业的升级转型,同时将北京部分展会转移至天津或者河北,分解北京的会展市场压力,发挥整体优势,扩大区域的展览容量,就能促进京津冀区域会展经济协调发展。

三地资源整合,天津、河北两地展馆和其他项目的筹建将有利于缓解北京市会展场馆设施、交通、生态环境及会展成本等因素对会展业发展的制约。最近几年,各地展馆建设风起云涌,唯独京津冀地区缺少适合大型展会成长发展的特大型展馆,严重制约了一批行业大型展会的发展,如北京汽车展、中国国际机床展、北京工程建筑机械展、北京国际印刷展、中国铸造博览会、中国国际汽车用品展等深受北京展馆容量不足的苦恼;也导致国际纺织机械展、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等一批大型展会流失到南方。如果尚未开工暂时搁置的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原规划地点与京津冀区域融合的方向不符),能够重新论证规划地点,将其改在武清,靠近北京新机场和京沪高铁、京沪高速、京台高速的位置,或者京津冀通过协调能共同在廊坊规划建设一个超大型展馆,最符合京津冀区域会展发展的需要。上面已谈到过这一处于京津保核心区域的交通设施在今后三年内将得到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北京新机场的建成,将使其成为华北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最便捷的交通枢纽,在这里建馆办展可使北京现有大型展会进一步拓展成长。还有一批北京起家的流动性的大型专业展会如中国国际农机展、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等也在期盼京津冀区域大展馆的建设,以便重回华北办展。

这样就有可能把流失的会展资源重新吸引回京津冀,大大促进整个区域的会展发展。通过京津冀会展的协同发展,可以大大带动新展馆及其周边城镇的发展,疏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减轻其超负荷的交通压力,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区域的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会展协同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津冀两地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常说的会展(1:9)拉动作用,主要是拉动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津冀两地三产在GDP中的占比,改善两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最近两个月两次参加北京市十三五会展业发展规划评审会,笔者认为就北京谈北京会展规划意义不大,未来北京的会展发展只有纳入到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中才能有大的作为,才能发挥北京会展资源的潜力,并真正发挥会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否则就只能被动地坐看北京展览资源一年年流失到沪、广等地而无所作为;也会导致津、冀两地的会展后期发展乏力,无法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转型发展提供所需的助力。

为此,笔者呼吁京津冀区域会展业未来的发展,应重视相互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各方可以结合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与其他方开展项目合作或会展资源共享,从而在相对优势会展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京津冀会展业的更深融合和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

四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意识,摒弃地方主义和孤立发展的思想,在两个层面上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意识。在政府管理层面,树立京津冀全盘意识,积极推动建立京津冀会展业合作机制,努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会展平台;在市场参与者层面,建立资源共享、既竞争又合作的市场伙伴关系。

其次,需要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消除产业转移中的制度障碍。“十三五”期间对京津冀会展业协调发展而言,需要尽快建立健全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管理机构,促进京津冀地区会展业的协调发展。

再次,组织编制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规划。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规划包括区域大型展馆的建设规划应成为京津冀区域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指导京津冀会展业快速协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加快制定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规划,以推动京津冀会展业快速协同发展。

还有就是加大京津冀会展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区域内场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经验分享,深化京津冀会展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展会项目;区域内各方要结合自身的定位和资源优势,开发或合作开发具有各自特色的差异化展会项目,实行错位发展;同时,要创造条件,进一步促进会展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为京津冀会展业的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展馆会展业会展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全面透析欧洲会展业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新馆落成
广州国际车展展馆参观指南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
会展列名
我们的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