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5-14冯源
冯源
摘要:高校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关系:通识教育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其培养模式则有助于养成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15-02
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的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优势历来为学界所关注,而创新能力培养则为世界高等教育所重视,我国更是将创新驱动纳入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学界近年来将通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统合起来研究的成果逐渐呈上升趋势。然而,学界关于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对应关系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本文拟具体探讨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学界的研究有所资鉴。
一、通识教育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博格(R.J.Sternberg)于20世纪80年代对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成果备受国际学界关注,影响深远。根据斯滕博格的理论,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能力,影响创新能力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智力因素(创新思维)、非智力因素(创新人格)、知识和技能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具体来讲,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三个维度分别为智力层面、认知风格层面和人格层面,六个因素则分为智力过程、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质、动机、环境。
据斯滕博格的理论,知识技能为创新能力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这为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理论上讲,理想的通识教育课程是一个体系,涵盖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基础,使大学生能够汇通人文与科学,为创新能力的习得打下坚固的基础。
从现实层面来考察,我国大部分高校均需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受前苏联模式影响较大,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平衡,一般来说,理工科院校比较重视自然科学课程,人文教育课程则设置较少;文科院校刚好相反,普遍重视人文教育课程,而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则过于薄弱。因此,我国高校在现实层面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个契机。
那么,对于已经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理想呢?据相关学者研究,我国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部分高校构建起良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外,大部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现状并不理想。长期关注通识教育的学者庞海芍以北方T大学为研究对象,来透视中国部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北方T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通识选修课组成,从学分比例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45.3%,若对比世界知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学分比:哈佛大学的37.5%、麻省理工学院的44.7%、斯坦福大学的33.3%,北方T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并不低,但问题在于,在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安排上,两者存有较大的差别。北方T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两课”、外语和通识选修课,其中,思政课14学分,英语16学分,通识选修课只有8学分,经典的文史哲课程极少。
据此,中国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时,不仅需要关注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更要充分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科学、合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斯滕博格的理论,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创新思维的获得有先天性因素,但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培养。
首次对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做出明确定义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于1945年发表的报告《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明确指出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进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其教育目标之一即是有效的思考。美国推行通识教育的背景是深感过度专门化的教育破坏了学科之间的统一性,人们因缺乏共同的知识体系而思维僵化。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接受并研究通识教育的理念,也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前苏联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影响、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宏通的视野和创新思维的现状,我国各界有识之士多方思考,并积极引进通识教育理念及与之对应的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寻求变通之策。
基于通识教育在美国产生及在我国传播的背景,我们大多能够接受并倾力推介通识教育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即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在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任何一位真正理解通识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的授课老师来说,均会在教学进程中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翻转课堂,如教学时间的翻转、教学空间的翻转、角色行为上的翻转以及“教”与“学”的翻转等,营造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学软环境,能够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去思考、创新,充分调动起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他们创设自由发挥、翻转的空间。
根据吉尔福特等人的研究,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传统的专业教育所强调的思维方式多为聚合思维,即从现有信息、资料中得出逻辑结论、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定向思维方式,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通识教育教学则强调对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即着重引导大学生发散性、求异性、联想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向,从现有的资料、信息出发,不拘泥于现有的模式、规则或范畴,尽最大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求得多个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有效补充专业教育教学方式的缺憾,能够与专业教育携手,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根据斯滕博格的理论,创新人格是创新能力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获得,不仅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还要有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应具有怎样的特征?斯滕伯格等人研究发现,创造力强的人如科学家群体,多数具备突出的人格特征:独立、自信甚至自大,专断,头脑灵活,心态开放,有强烈的成就动机、雄心勃勃,有的内向、孤僻,但自主性极强。
由斯滕伯格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创新人格最明显的特征是富于个性,这与通识教育所积极倡导的教育理念及培养模式正相契合。通识教育的理念即是培养完全的人,有教养的人,人格健全的人,这种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我国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实施的是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的聚合思维训练,培养出的人才多具有定向性思维特征,相应地,创新人格特征并不明显。而通识教育理念强调的则是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在培养模式上会带来很大的变革,如在有条件的高校,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自主组合课程;又如6年制弹性学制的实施,本科毕业2年内达到某一设定目标,亦可以获得学位授予;又如创新实训体系的构建,学校多元化方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为学生创设动手解决问题的环境;又如考核方式及评价方式的转变、学分构成渠道的多样化等等。这些随之而来的变革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释放他们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使他们能够立足自身的兴趣、优势及现实条件,积极思考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选择、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等,久而久之,大学生的创造性在此过程中能得到有效提升,创新人格得以陶养、形成。
总之,高校通识教育所倡导的理念,渗透于通识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识教育既是特定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培养方式,实施成功,必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吉尔福特.J.P.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施良方,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杨东平.通才教育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FENG Yua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Zhengzhou,Henan 451191,China)
Abstract: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has certain promoting relationships: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form a reasonable knowledge structure,the teaching methods of general education help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the cultivation mode of general education helps to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ve personality.
Key words:general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