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和企业双向开放问题探讨
2016-05-14薛立曾彦钦金益民
薛立 曾彦钦 金益民
摘要: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时期,注重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愈发显得重要。在此背景之下,文章提出高校和企业双向开放设想。在分析了高校科研及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和企业相互开放的优势,提出了高校和企业相互开放的保障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企业;双向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89-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的背景下,企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型显得越发重要。浙江工业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影响。然而,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拥有足够的智力资本进行研发创新所需资金难以负担,是一个奢侈的想法。另一方面,国家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高校从事科研开发的人员大约有67万人,占全国科技力量的22%,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有1万项左右,但科研成果转化率却很低,据统计普遍不超过10%。近几年尽管成果转化比例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呈现“投入多、成果多、转化少、效益低”的现象。然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以上都是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80%。体现出我国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形成的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企业圈与学术圈相互开放,消除两者弊病势在必行。
一、高校科研存在的弊端
(一)科研课题的实用性不强
高校的科研体制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生产实用性。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立项机制,基于政府在市场和校园之间,充当着中介角色。采用国家先根据规划和市场计划立项,再由政府财政拨款征集课题,最后由获得课题的高校进行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科研模式导致一些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形成的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实验室和市场的中间地带缺乏关注
任何一项研究,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走向生产车间的实际生产,都需要一个中试环节,即依照生产实际需要进行的调试环节。如今这个环节成为了“二不管”地带,政府不拨款,企业不投资。因此,中试基地的缺乏和中试经费的短缺,成为目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
(三)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实践创新
不少高校老师没有过企业生产实践的经验,他们遵循中国教育的“流水线”,长期远离实际生产的学术生涯,使得他们更加习惯于走在前一辈的模式上,渐渐失去了“实践→思考→创新”的思维过程。单一接受的学术信息形成了思想上的偏离实际,也使得某些研究课题充满“拍脑门”式的灵感,不能够真正贴近社会需求,助力市场的发展。
(四)科研成果转化体制不完善
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不完善,也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一大因素。一方面缺乏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内部转化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使得科研之后产生的成果成为了一个指标,科研人员积极性降低,为完成任务而科研的情况并不少见。此外,对科研人员利益的保护不到位,科研成果的获利不能使自身获利。
二、企业创新现存弊端
(一)创新机制不健全,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存在制度不完善和管理落后等现象,企业缺乏与创新相配套的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企业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或者难产,使得企业创新后劲缺乏。更多的企业喜欢模仿照搬,直接从国外引进技术,进行简单的模仿或者照搬,而不是进行消化和二次创新。
(二)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恰逢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结构性矛盾纵横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调查显示,创新人才短缺始终被企业家认为是阻碍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想要整体改变企业现状,必须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校企合作创新不足
目前,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主要认为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主要由企业自主完成,很少有企业与高校沟通合作,即使合作创新中,也存在着知识产权和领导权问题,使得合作创新效力不高。
(四)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机会较少
现在好多企业为了追求效率,不愿意提供给更多的学生实习平台,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操作技能。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更多地学习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也使教师不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减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高校和企业相互开放优势分析
所谓高校、企业相互开放,指的是高校的智力资源向企业开放,企业的市场资源向高校开放。高校教师可以作为访问人才在企业任职,企业人员可以被高校聘请为客座教授参与到教学和科研中。
(一)使高校更多的智力流向企业,促进企业的发展
全中国有数不清的高校教师为没有研究课题而发愁。让教师们以企业难题为课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企业、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企业改革更划算。该课题价值想必也将超过教授们绞尽脑汁想出的课题。也将免去企业自己组建智力团队的难题,降低企业科研成本。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地通过实践环节更新自己。而通过校企的双向开放,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际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新知识,也才能使学生将来能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
四、高校和企业开放的保障措施及建议
(一)要建立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制度保障
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高校和企业双向开放,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做好界定和保障,保证没有人因没有保障而蒙受损失并从制度上保证该改革方案推广的流畅。从政策和制度上,改变高校的办学理念,使高校真正能够在国家各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待遇。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使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对于那些积极向高校师生敞开大门的企业,政府应该给于政策上的支持。
(二)改进课题征集机制
企业可以向国家提交某个课题研究的建议书,说明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后以国家征集的方式在社会上进行课题公开征集。
(三)利用互联网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平台
当前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利用互联网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平台非常重要。一方面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人员进行思想交流;另一方面,实行公开征集课题建议权向企业开放的政策。建议建立一个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科研),企业可以将自己悬而未决的难点以课题征集的形式发布在平台上,等待高校回应。以这样一种互联网加科研的方式连接企业与高校。
(四)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项目予以奖励
各级政府及高校的各级领导,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建设,为企業解决古观难题,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项目予以支持和奖励。并注重科研成果的研发,加强中试经费的投入,使更多的科研成果都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总之,高校和企业双向开放及其平台的搭建,对于解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使高校的科研真正为企业的生产服务,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提高高校师生的实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程军,蒋天颖,华明浩.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关系的Meta分析[J].科研管理,2015,36(1).
[2]李润钿,林佳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主要制约因素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12(4).
[3]李兰,张泰,等.新常态下的企业创新:现状、问题与对策——2015·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