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社会实践与农村居民健康素养
2016-05-14张静张雪雁
张静 张雪雁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通过护理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的社会实践,从关心和关注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出发,关注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给出相关建议,以便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及综合能力。
关键词:护生社会实践;农村居民健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80-02
健康素养是近年来研究的新领域,指个体获得、理解和利用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农村居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长期受传统农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观念和健康素养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
一、健康素养概述
(一)健康素养发展背景
“健康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1974年simonds发表的一篇标题为《健康教育和社会政策》[1]的论文中,同年,由simonds在国际健康教育大会正式提出健康素养的概念。2010年,美国提出了改善健康素养国家行动计划,美国学者将健康素养的三个影响因素:文化和社会、卫生系统、教育系统作为健康素养的干预点着手干预,改善和提高美国居民健康素养。健康素养的提出,到现在为止不过四十多年,传入中国也仅仅十多年。2005年,郭欣和王克安[2]在“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一文中首次将健康素养的概念引入我国。2007年12月,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3],并以此为基础,卫生部组织编写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健康素养调查。
(二)健康素养的定义
国际卫生组织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人的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并且健康素养被国际公认为维持全民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策略。现阶段,我国卫生部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中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定,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4]。
二、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
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加强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才能在内涵上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设文明的新农村。我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5]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目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以農村为重点”体现了卫生工作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原则立场问题。尤其是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尚显薄弱,一些边远贫穷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并未改善。
对于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研究,近三年来有不小的提升。张晶晶[6]指出,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具有接受膳食营养知识的良好态度,在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健康素养知识相对匮乏,对儿童的教育力度、教育时间以及教育方式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途径少于城市居民,针对这一现象,钱晓波等[7]指出农村居民平均年龄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程度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基本医疗相关知识、正确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方面、一般的安全与急救知识与方面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因为缺乏对健康体检的正确认识,加上个人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农村居民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的执行率极其不乐观,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还是限制在“治疗疾病”上。
三、护生社会实践与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关系
由于我国护理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在校护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人文课程、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临床见习等途径来实现,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境真实性欠佳、护患沟通实践不足的情况,根据相关数据[8]统计分析可见,接近85%的护理专业学生期望参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有72.6%和70.6%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对自身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分别有63.8%、65.1%、55%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提升较明显。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职业素质培养和提升效果比较明显,同时,也愿意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陈小萍等[9]指出,护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护生的自我感知认同度、学习兴趣、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合作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加深护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利用。
护理专业学生,尤其是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是具备人文社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并且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体系的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将课堂教学中书本上的固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刺激护生要进一步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提前接触人群,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护生,对农村的健康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都比较了解,可以更准确的发现农村居民在生活方式、就医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也更了解农村居民对健康知识、医疗知识的渴求,相比之下,更愿意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传播给亲人和朋友,更愿意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提高健康水平。护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临床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及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医疗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农村居民提供帮助,获得自身的认同感。王瑞等[10]指出,护生在服务中给予病人的帮助和指导比普通志愿者给予的更加专业、更加细致,可以有效地缓解医护人员人手不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满意度。从另一个角度讲,护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普及健康素养知识的过程中,小范围内减轻了农村基层医疗的资源的紧张的问题。
四、总结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续,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的有效形式,是使护生认识社会、了解自身、构建个体角色身份等的社会化过程,是提高护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健康素养则包括了形成健康决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内容。护生应充分认识健康素养这一概念,应用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为重点,注重培养农村居民健康知识与技能,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Simond SK.Health education as social policy[J].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1974,(21):1-10.
[2]卓晟珺,付伟.国内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8):628-631.
[3]李新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的界定和宣传推广简介[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85-388.
[4]卫生部.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5]曲巍,唐军.预防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7.
[6]张晶晶.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健康素养知信行及儿童家庭养育现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7]钱晓波,李晶华,张秀敏,等.吉林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相关问题知晓率的比较[J].老年医学杂志,2013,5(33):2334-2336.
[8]覃艳.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9):166-168.
[9]陈小萍,郭靖,俞铮铮等.护理本科生参与养老机构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27-129.
[10]王瑞,由天辉.基于志愿者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本科护生沟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