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6-05-14王学江
王学江
摘要:本文根据新时期高校育人任务,针对传统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误区,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发展及其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转化为主线,从思路原则、体系建设、功能转化、激励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校外实习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78-02
一、前言
近年来,国家将创新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高度,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已明确提出: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2年1月,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这些文件的下发,一方面为高校应用型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正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高校应从自身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角度,重视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探索,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外平台建设,而校外实习基地正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实现载体,其建设与管理是新时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二、传统实习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校内外各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重视不够。在国家各级政策指导层面,在高等教育由外延式规模发展为主到内涵式质量发展为主转变过程中,对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政策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政策指导还不够,对校企双方的利益保护还不够具体;在社会企业层面,企业主要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难达成一致,缺乏联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影响了校企合作的体系建设;在学校层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学校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意愿不高,重视不够,同时,由于长期“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教师也不愿参与“付出与肯定不匹配”的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各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意愿和态度,影响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用效果,也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用过程随机、布局零散。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规范性差、可持续性不足等现象,其发展途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与高校合作历史较久的国有企业转制单位,这类单位由于改制后面临争取经济效益的压力,往往對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建设不再感兴趣,缺乏与学校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动力;第二类是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往往是学生为完成假期、小学期等实习任务而进行的短期实习单位,双方一般不会签订协议,随着学生实习期结束,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也告中断;第三类是教师介绍的实习单位,学生在实习或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过程中,指导老师依靠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关系,往往会为学生介绍校外实习单位,这类单位往往接纳学生较少、不够稳定,如果院系或学校重视不够,也无法为学校持续使用;第四类是用人单位提供的短期实习机会,用人单位主要目的是招聘优秀人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过程也是单位为自己选人才的过程,学校如果不主动推进,也难成为联合培养人才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3.校外实习基地功能单一、合作不深入。校外实习基地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采用实习基地提供场地、设备、人力等资源协助高校完成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实习实践环节的方式,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太大受益,直接影响了企业参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影响校企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的深入合作;另一方面高校所在大都市中施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在自身场地、办公资源方面较为紧张,为数量较大的学生提供实习场地等资源,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的深入合作。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用的可持续性不足。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利益分配的不对等性、建设管理的不规范性、功能的单一性、合作的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保证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可持续性。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缺乏规划性、校外实习基地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也无法保障校外实习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转化
1.明确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总体思路。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生产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接受大学生来企业实习,给高校实践教学落实和实习基地建设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高校要主动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充分考虑企业利益,使企业愿意与高校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立足财经特色和优势,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充分考虑企业潜在顾虑与内在需求,坚持校外实习基地“协同建设、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联合建设思路,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不但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实践,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共享学校资源,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与积极性,为我校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协同建设铺平了道路。
2.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体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一所以经管为主,经、管、文、法、理、工各学科相互支撑发展的地方财经类大学。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样化特色人才培养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在融入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了多层次、多类别的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体系:在层次上,按照校外实习基地在合作的广度、深度、高度和稳定性、持久性等特点,构建了合作无协议—院校级—校级示范性—北京市级—国家级五层次递进式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已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总数200余个(含45个无协议),其中1个国家级、3个北京市级、18个校级示范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了层级合理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在类别上,学校在考虑各学科平衡基础上,要求每个卓越班建设5个规模稳定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也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3.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向人才培养基地的转变。传统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使用中的不足,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大力促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推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多元化建设,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转化:一是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学校教师成立实践教学项目组,共同开发讲授指导实践教学课程项目,让人才需求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改变校外实习基地单一实习功能,在双方共建过程中,逐步引入课题研究、学科竞赛、企业沙龙、科研论坛、市场调查、专业论文等合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基地功能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激励保障机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其建设与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实现十分重要。根据我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思路,学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出台了《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制度规范、经费支持、合作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为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结语
传统人才培养中重视校内教学资源使用,忽视校外社会资源的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的结构性矛盾。传统实践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使实践教学长期处在弱势地位,处在辅助地位,目前,实践教学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传统校外实习基地长期的单一实习功能建设,使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建设各方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激发,探索校外实习基地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转化机制是高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亟需在政策上、观念上、体系上、机制上给予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杨沛,钟丽,牛爱芳.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应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369-370.
[2]杨建忠,梁军刚.应用型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学校管理,2015,(9):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