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的视野审视我国教师观的嬗变
2016-05-14桂国祥苏春
桂国祥 苏春
摘要:教师观的演变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教育状况的变更。本文以比较的视野,对传统社会、近代工业社会及后现代视野下教师观中的教师地位、教师作用及师生关系作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社会背景下树立新型的教师观作出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教师观;教师地位;教师作用;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12-02
教师观是对教师总的看法,包括对教师的本质以及教师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看法。[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教育历史的不断演进,教师的地位、作用及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教师观的内容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审视我国历史上教师观的演变,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社会背景下教师观的重读
在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知识只被少数人掌握。教师往往是知识及道德的化身,等级制度森严。
1.传统社会背景下教师地位的解读。学者必有师,我国历来就有尊师的传统。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地;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地。”[2]教师,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充当着继往开来的重要角色。《学记》把教师的地位置放得很高。曰:“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由此可推知教师的地位。
2.传统社会背景下教师作用的透视。中国古代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为了更好地维持社会稳定,让人们更好地服从社会等级的约束,儒家提出了以“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这一主流的意识形态要被人们所接受,就需要进行教化。教师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守护人和传道者,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教师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职业,而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是一种政治工具。
3.传统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分析。古代教育家认为,师长虽然与学生没有血缘关系,但对学生而言,无师则不懂礼义,无师则不能成人,师长有教育造就之恩,当学生的对师长自应感恩回报[3]。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代教育家把师视为父,师就是师父,师生之间自然体现为一种有恩义的亲情关系。这种亲情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学生对恩师的尊敬。此外,在以“礼”为核心伦理道德思想的传统社会,师生关系也表现为一种礼义的关系。
二、近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教师观的转变
工业革命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丰富化多样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作为知识的主导者地位加强。
1.教师“知识代言人”的地位。传统教师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于工具理性的崇尚而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教师观。知识被认为是客观、中立和理性的,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教师成为知识的代言人,其知识权威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肯定。
2.教师“工具化”的作用。在工具理性至上的思想指导下,教师成了输送理性的工具,智育被看成了唯一的目的。学生成了教育生产线上的合格的螺丝钉,而教师则成了生产这种螺丝钉的工具。这种工具化的教学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应试教育当中。在应试教育当中,知识被看成是对学生只有益而无害的东西,所以想方设法地往学生的头脑当中填充知识。教学过程在用那些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填充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言之而不顾,这种教育无疑会让学生成为感受力衰退,情感冷漠精神生活贫乏的人,成为毫无批判思想和创新精神的物而不是人。
3.师生单向交流的關系。在教师权威主导的近代教育当中,学生对教师只有绝对的服从,教师的三尺讲台就注定了他高高在上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填鸭式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却不顾及学生的所思所想,不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因此,也导致了教育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远离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感。教师的这种权威反映了教育的霸权性和压迫性,是对知识的霸权,对学生的压迫。学生处于绝对服从地位,师生之间只是一种单向交流的关系。
三、后现代背景下教师观的解读
后现代教师观是针对于现代教师观而提出来的,体现了后现代思想者在社会转换时期对教师的重新认识。
1.后现代背景下教师地位的转变。互联网彻底改变了知识资源的占有及使用状态。信息技术的逐步推广和使用也打破了学校、教师对教育的垄断。网络条件下的教育消解了“教师”角色中心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边界已经逐步消除,师生之间是一种持续的平等对话关系。教师从此不再具有绝对的和权威的话语权,而是需要不断通过自由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同时,促进教学的改革。
2.后现代背景下教师作用的改变。(1)帮助学生正确地管理信息。在信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递增的信息社会,各种信息如巨浪般从每个人身边席卷而过。如果学生不具备信息筛选、判断及管理的能力,则会被信息所淹没,进而成为信息的奴隶。因此,后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学生必须成为信息社会的主体,这是后现代背景下教师作用所必须实现的功能转换。(2)引导学生向现实生活回归。在教育历史上,许多中外著名的教育家都曾极力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反对过于形式化、抽象化,排斥了现实生活的传统教育。当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社会相并行,构成人类新的生存空间时,当网络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时,教育要引导学生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显得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4]
3.后现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转变。后现代教育家崇尚差异性、倡导多元化、推崇对话。如多尔,他所言的平等者是师生的双主体平等,是建立在互动、理解基础上的多元价值观之上的平等。教师的权威是在与学生的平等的交往中,在相互尊重与理解、沟通中建立起来的。[5]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师生的交往与对话。因为后现代教育者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活动,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促进这种活动和思考最好的方法就是对话和交流。
四、教师观的变迁对当前树立新型教师观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走向规范化。人们的各种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师观也应该不断得到修正。
1.教师地位由权威中心转变为民主平等。在过去,教师作为权威中心和理性的代表,充当着传统文化的传递者的角色,学生则扮演着被动接受知识,被教化、被教育的角色。然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原有的社会文本知识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方式,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也从单一走向多元。这极大地改变了教师权威中心的地位,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获得知识,获取信息,与教师平等交流。教师的地位需要由过去的权威中心转变为民主平等。
2.教师作用由灌输注入转变为启发引导。从知识的价值论来看,灌输论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将人类有限的知识或称为某种永恒的知识真理传授给学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必须紧紧跟踪所教授学科的发展,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多种兴趣与需求。比如就数学而言,单纯的灌输知识而忽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让学生学之而无味从而产生这门学科枯燥而无用的错误观念。因此,教师作用也应由单一的灌输注入转变为启发引导。
3.师生关系由单向交流转变为互动对话。信息化时代背景拓宽了师生交流的时空,更加强调即时性、交互性、跨地域性。互动对话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相互包容,学会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同时,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观点、情感等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因此,当前师生关系理应由原来的单向交流转变为互动对话,更好地激发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引发和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曹晋.后现代主义教师观述评[J].成功教育,2007,(8).
[2]叶存洪.谈社会转型时期的教师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4).
[3]张相乐.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师生关系论及其现实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2004,(5).
[4]席风.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聊城大学学报,2007,(5).
[5]周进.由“权威”到“平等者中的首席”——多尔的后现代教师观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