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时候把“母亲”这个词从神坛上拉下来了

2016-05-14茉茉宫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6年5期
关键词:上拉神坛阿诺

茉茉宫

最近,身边有好几个妈妈在看同一本书,书名好像叫《无条件的爱》。我也不是很确定,只是大概听说,不过书的大致内容我也了解到了,主要就是帮助各位爸爸妈妈去学习,应该如何无条件地去爱我们的孩子,不要因为他们不乖、不听话、不可爱,就收回对他们的关爱。

听起来很美。

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在《心理月刊》杂志上看到过曾奇峰老师的一篇个人专栏。它里面提到说,有一次,曾老师陪着4岁的女儿在院子里面玩滑滑梯,然后就看到别人家的小朋友,一个接一个地嗖嗖嗖滑了下去,自己的女儿却怯生生地站在滑梯口不敢往下爬,鼓励诱导了好几次都不管用,心中就难免泛起一些恼羞,嫌弃这个小姑娘的胆子实在太小。

后来曾老师就把这件小事记下来了,并且在文章中做了一番自我觉察,深刻感慨那个传说中的“无条件的爱”,在生活中想要坚持,实在是十分困难,即便像他老人家这种国内精神分析育儿圈里一顶一的高手,还是一样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一不留神就在给孩子的爱前面,加上了某些“条件”。

嗯,在给孩子的爱前面,不加任何条件,真的好难。

连大师都在这上面栽跟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所以也难怪我的这几位朋友,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整体上的感觉还算基本良好,多少还有一些“我要好好努力”的雄心,但是,等到把书合上,回到生活,去面对养个熊孩子的现实挑战,就真的只剩下一片无助无力的“呵呵”声了。

幸好有我的朋友心理咨询师阿诺出来拯救我们。

同样也是早在很多年之前,那时候她自己还没当妈,就慧眼独具地一语破的:“我根本就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这句话反过来说还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是无条件地爱着他们的老爸老妈。”

这是一个说出来不怎么讨喜的论调,但阿诺的立意却并不悲观。她跟我讲,其实早在真实的孩子出生之前,我们就一定会去期待他未来的样子:他的眉眼会不会像妈妈?笑起来是不是像爸爸?长大以后是喜欢安静还是热闹?喜欢音乐还是随手涂鸦?在他以一个肉体凡胎的模样,哭闹着降临在这芸芸人世间之前,我们的心中早就会有一个“孩子”的存在,而所有与他相关的憧憬、期待、梦想、希望,常常就会在日后,在我们和孩子日常相处的过程中,以各种不甚可爱的“条件”的面孔来出现。

此外,提到无条件的爱,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也常常被我们忽视——虽然孩子常常可爱得像天使,但我们自身的确不是万能的上帝。佛教总说,人生即苦。这里的“苦”,不是一种简单的味觉体验,也不是泛化的各种世间不幸,而仅仅是说一种不圆满的生活状态。所以,不圆满,不如愿,不安心,都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细碎的生活中,逃不开、躲不掉的一种状态,也正因为它们都只是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害怕去面对和承担,它们有来,有走,有开始,也一定会有结束。

所以,对于目前各家媒体喜欢高谈的“无条件的爱”,我个人这里基本上都不怎么感冒,总觉得这种高谈,有一种想把我们拔高培养装神仙的妄图。似乎不管家中的孩子做了什么,我们都必须让自己保持一副招财猫般笑眯眯的刻板面孔——这太不自然,太不人性了。而且,难道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自己家里日渐去学习理解他人的各种情绪情感吗?如果妈妈只会微笑一种表情,那么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出门去,会不会被面无表情的路人甲乙吓到?

啊?难道我们之前的努力不对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给孩子这世界最美好的爱吗?

是的,不应该。

我们不应该,更不需要,参考一个虚无缥缈理想化的方式去付出对孩子们的关爱。因为无论是付出还是关爱,做得太过努力,就会衍生出太多的辛苦和委屈。工作中,我常常会劝父母不要让孩子欠你太多,那样会让他们总有一日还得太过辛苦。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父母总是照着“无条件”苛求自己,就会很容易给自己制造一大堆没必要的内疚和焦虑,很容易就感觉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有问题的、糟糕的家长。而这些不舒服的感受,最终也一定会弯弯绕绕,最终走到孩子的心中。

所以我喜欢阿诺的观点,无条件的爱,太美好,所以不存在。还不如我们就干脆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爱就是有条件的,有时是要求,有时是期待,有些需要他们努力做到,有些他们就是做不到,是我们需要反过来慢慢学会接受。

其中的关键,就是我们是否可以看得见自己的“条件”,知道自己和孩子之间发生的种种不愉快,不一定完全都是孩子的责任。

相比之下,倒是我们的孩子更厉害,几乎一直都在无条件地爱着我们这些从来都不完美的父母。不管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多少冲突,都很容易承认是自己有错,总是急急忙忙地来道歉,迷迷糊糊一路爱着我们。

心理咨询师阿诺:

很多次聊到“母亲”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会说一句话:“是时候把‘母亲这个词从神坛上拉下来了。”不要再用“伟大”“牺牲”这种词去标定母亲。母亲只是女人为自己选择的一个身份而已。伴随着这个身份需要承担的责任就该去接受,这与伟大无关,只是本分。

说这段话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那些追求伟大和牺牲精神的母亲们放松一下,褪去光环也许我们才能找到本真的母性与孩子相处。

还有一层意思,在童话世界中,天使或仙女都是用来隐喻母亲角色那些正面、阳光的一面。而与之常常伴随的是女巫、后妈等背负母亲黑暗一面的角色。然而,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是要么只看到母亲光鲜亮丽的一面(以伟大等词汇描述),要么我们会善于指责母亲带给我们的那些伤痛(以女巫的形象示人),用这两种态度看待母亲这个角色,其实都是在妖魔化“母亲”。“拉下神坛”意味着“去妖魔化”,使母亲成为一个人。

猜你喜欢

上拉神坛阿诺
高效PDT 终端定位数据上报方法
某车型雾灯偶发点亮故障分析与设计优化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转型直销 两面针能否重回神坛
在老师的葬礼上拉小提琴的男孩
基于Xilinx芯片的FPGA的DONE信号上拉电阻阻值分析
阿诺画兔子
天才阿诺
天才阿诺
天才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