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语文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2016-05-14张莹

人间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培养初中语文

张莹

摘要:近几年来,新闻媒体上频繁出现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新闻,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这已经不仅仅是青少年心理脆弱的原因,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尝试了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命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76-01

生命教育的思想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当前人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还不够科学、不够完整,对生命教育的实施也往往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教育,它应以生命为主线,不仅要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欣赏生命的美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要教会学生关注自我生命,还要教会学生关爱他人生命乃至对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意义

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005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完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没有生命,何谈教育!在教育领域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深知:生命重于泰山。现行的语文课本在编写教材时也注意了这一点,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增加了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教学内容。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此处所讲的人文性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所有的生命,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美好,体会生命所给予的快乐,目的是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课文中也有好多写情感之美、大自然之美的诗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凭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意识。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七篇文章,《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雨之歌》,内容涉及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美丽的形象传递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思。所有的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文体:散文诗。散文诗是既有散文之韵,又有诗歌之美的独特文体,小巧、凝韵、空灵、具有浓烈的感情。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章之美,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如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浪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至此,我们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还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叶圣陶先生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从表面上看,《浪之歌》是一首爱情诗,但纪伯伦借海浪对海岸的爱情,倾述了他对祖国的炽热衷肠,也表达了他“守护万物”的博爱情怀。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他人、爱惜生命的情感。

再比如散文诗《海燕》,刻画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高傲地的飞翔”的顽强品质和不屈不挠、不被困难吓到的坚强意志:“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海燕的这些特征,并结合有表情的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心潮澎湃,让学生思考:每个人的生活中既有阳光,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该怎样做呢?以此激发学生不怕困难、不被困难吓到的坚强意志,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生命教育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注入的一个新的教育内容。是教材中文本教育的一个拓展,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方面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深化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比如,在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们观看中央电视台九套的记录片《亚马孙河流城中的生命》,在这个影片中,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渺小,在亚马孙河流域中,各种生物群体为了本群体的生存,和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在抗争中有牺牲、有奉献、有泪水、有感动。学生在此次影片的观看中陷入了对生命的深深思考中,深感生命在自然中是非常渺小的,所以更加感到生命的可贵,更应该珍惜生命。再比如,在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班级中模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珍惜生命”为主题,请学生谈谈对生命的看法。在此活动中,学生踊跃参加,纷纷上台把自己对生命的看法讲出来,台下的“观众”也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台上的“嘉宾”和台下“观众”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围绕着金钱而展开活动,人文性的意识已逐渐从人们的大脑中抹去了,很多人视生命为草芥,在社会、家庭中对生命意识的教育越来越少了。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意识的教育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参考文献:

[1]肖春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科普童话;2014-10-20.

[2]李来宝。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9-04-15.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培养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