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家庭”管理模式推动课改走向深入
2016-05-14王贵书
王贵书
摘要: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改革从改变班级入手,由此,我们创建了“班级家庭”管理模式,即每个班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优势互补,分成若干个“家庭”,实行小家长负责制。它集学习组织、纪律组织、生活组织、精神组织为一体,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互助合作、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放飞学生、解放教师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班级家庭;管理模式;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64-01
学校管理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从97年步入校长这个管理岗位以来,我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校长,让自己所在的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阳光地成长,让老师们健康愉快地工作,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快乐的家园。为此,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或者是成绩上去了,师生特别累;或者是师生轻松了,成绩下降了。都不行。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好,2013年,我有机会参加了国培学习,聆听了专家讲座,考察了天津、石家庄几所名校,结合自己的经历,我终于理清了思路:自主管理加全员管理、自主学习加互助学习,是一种切合实际的管理思路,其目的就是自赢——双赢——共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是一种“借力”发展模式,借学生的力,教师的力,谋求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于是,我就提出了“班级家庭”管理模式,从改变班级入手。因为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每个班级都好了,学校岂有不好的道理?
我们创造性地引入“家庭”一词,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因为家有亲情,是温馨的港湾,是幸福的源泉;一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灵得以栖息,个性得以张扬,品行得以养成。班级家庭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小组模式,一般的小组只是个学习单位,而我们的班级家庭除了是个学习组织外,还是个生活组织、纪律组织、精神组织,具有多种功能。每个家庭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成为凝聚成员的核心纽带。其理论基础是: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阶段同伴影响超过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其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和交往发展起来的。
具体做法:遵循“同质异家,异质同家,家内结对,优势互补”的原则,每个班级根据学生人数、性格特点、品质、能力、成绩、行为表现等分成若干个“家庭”,一般4—6人为一个家庭,人数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合作。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名称、口号、奋斗目标,并推选2名学生做家长,是家庭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学习等,也负责组织庆祝成员生日活动,以凸显家庭氛围。
运用这一模式首先体现在排座位,一般是一个家庭排在一起,师傅徒弟同桌座,便于“一帮一”,“一带一”。任课教师课前把预习任务分给各“家长”,“家长”给各成员具体分工;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表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给星评价”或简单打“√”评价,评出本节课优胜家庭。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先让“家长”检查,“家长”对学习有困难的成员进行辅导和帮助。班主任将门窗、灯棍儿、暖气等公共财物分包给每个家庭看护;将纪律、卫生、用餐、消费等所有事务分包到各家长监督检查。每个成员“每日一反思”,字数不限,但必须真实有效。每个家庭“每日一札记”,家长记录管理案例。
为鼓励成员团结一致为“家庭”荣誉而奋斗,我们实行了以家庭整体评价为主、成员个体评价为辅的激励评价措施。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各家庭家长组成,委员会成员分别牵头成立纪律部、卫生部、学习部等,对所有家庭进行评价,全部实施“基于证据的评价”,就是制作科学易操作的量化表,每日由各部负责人填写、汇总,得出正确可信的评价结果,确保评价公平公正,让每个家庭都能心悦诚服。这样,每节课、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度各班都会评出若干“优胜家庭”,并获得相应的奖励。比如一节课下来,被评为优胜班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可获得一定的附加分,并且减少当日的作业量;每次过大周,各班都会评出2个优胜家庭,这两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不用做老师统一布置的家庭作业,可以做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返校后在家庭内交流分享,学生可高兴了,都努力争当优胜家庭。大家可能提出质疑:成绩差的学生也不用做作业吗?是的,不用做。该给人家点儿甜头就得给,这也是激励嘛!被评为学期、年度优胜家庭的,学校更是大张旗鼓地奖励表彰。当那些所谓的差生也能站在领奖台上时,对他们的内心触动太大了,他们有的会感到忐忑不安,感觉自己不够资格,是占了家庭的光,但他们的自尊心会得到从来没有过的满足,也许,从这一刻开始,他们会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争当一名优秀学生!
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不是放羊式的管理,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小家长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刚开始比较费力,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譬如,教给他们如何讲解订正错题、如何化解家庭小纠纷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小家长们会逐渐成熟起来,班级管理也就顺风顺水了,这时候,班主任也就当得有滋有味了。
班级家庭教育管理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既放飞了学生,又解放了老师,何乐而不为?关键是我们要牢固树立“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坚持下去,一定会发生质的飞跃。
有专家说:改到深处是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原则指导下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结构和基本框架,是创新理念的基本载体。有了模式,新入职的教师少走弯路,年轻教师规范教学行为,经验教师形成风格。
当然,学校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必相同,适合的就是正确的。只要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于教师创新发展,就是好模式。我们的“班级家庭”管理模式只不过是在班级结构和观念精神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其实,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 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