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江傩堂戏手抄本研究

2016-05-14安晓蓉

人间 2016年5期
关键词:手抄本价值

摘要:傩堂戏手抄本作为民间傩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对印江县傩堂戏手抄本的分布、特点、价值进行研究,希望对贵州傩堂戏的传承及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印江傩堂戏;手抄本;价值

中图分类号:I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22-02

一、引言

傩堂戏又叫“傩坛戏”和“傩愿戏”,是一种渊源于古代傩舞和傩仪、以驱鬼逐疫和酬神纳吉为目的的民间戏剧,[1]因演出多在主人家堂屋里举行而得名。傩堂戏在贵州,集中分布于黔东北和黔北,其中德江、思南、印江、沿河、松桃、江口、石阡、道真、湄潭等县至今仍广泛传承。贵州傩堂戏演出单位是坛(小型戏班),每个坛班的民间艺人在跟师学习及操作仪式的过程中,都要熟悉和记忆相关科仪本中的内容,掌握傩坛仪轨,熟悉傩堂戏文疏抄写格式;还要能扮演傩堂戏中的相应角色。傩坛巫师在跟班学艺过程中都会从师傅那里继承一些傩坛科仪本和剧本,同时还需要亲手抄写一部分剧本。傩堂戏手抄本作为民间傩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以往的傩堂戏剧本整理,只是对演唱的基本内容进行整理,而对剧本的载体——手抄本的具体情况涉及不多。从目前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傩堂戏文本的搜集整理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德江傩堂戏》共收录了22个剧本,《傩韵》共收录了24个剧本,《思南傩堂戏》共收录了21个剧本,《江口傩堂戏》共收录36个剧本。但以上这些都是经过整理的文本。目前很少有人关注傩堂戏原抄本,如原抄本是什么形态,其时代、规格、传承人、体例、同一内容不同抄本的特点等都没有人去作深入分析。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对印江县傩堂戏手抄本的分布、特点、价值进行研究,希望对贵州傩堂戏的传承及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二、印江傩堂戏手抄本概况

印江傩堂戏分布在县境木黄、洋溪、天堂、杉树、中坝、杨柳、等乡镇。目前被认定为印江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杨胜怀、罗会秀(女)、张泽君、黄仁宽、李如忠,其中被认定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只有杨胜怀、罗会秀二人。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当地还存在很多民间艺人没有被认定为传承人,虽然他们没有被国家层面认定为傩堂戏传承人,也没有受到国家政府的保护,但是他们依然在自己生活的领域传承着傩堂戏,对地方民族戏剧的延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唐锦伦、杨永、梁家宽、刘福权等。2015年2月笔者前往印江县做田野调查,先后拜访了秦仁军、秦仁平、秦仁乾、马兆德、黄仁宽、刘福权、张泽军等传承人,拍摄了四十余本傩堂戏手抄本,并且做了详细记录。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各大坛班都保存有大量的傩堂戏科仪本以及相关表演的法器、法衣等。从印江县傩堂戏传承人所收藏的手抄本来看,傩堂戏剧目很多都是与科仪本合抄在一起,没有独立出来,这是因为,在傩坛法师看来,傩堂戏表演也是仪式的组成部分,傩堂戏剧目也是穿插在仪式之间来完成的,通过演戏来完成仪式。从演出形态看,傩堂戏既是仪式的展示,也是戏剧的表演,仪中有戏,戏在仪中,戏仪一体。[2]

三、印江县傩堂戏手抄本的特点

印江傩堂戏手抄本大多数都是由民间艺人在学艺过程中在师傅处传抄的,都是用于实际演出的底本。这些手抄本散落在民间,辗转传抄于民间。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手抄本内容发现,这些手抄本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制方面都有其独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手抄本的封面

印江县傩堂戏手抄本的封面形态丰富多彩,标题大多位于抄本封面中央,竖排毛笔书写,部分抄本的封面背后备注有目录。并且注明有抄写者名字以及抄写时间以及地点,并且加盖有朱红大印。如由“黄法强抄写”,黄仁宽保存的《吊掛联语科》法科第十五卷中,收纳有《郎军科》。封面备注有郎军科三个字。翻开封面页可以看到备注有“黄法强抄写”字样,且盖有朱红大印。牛皮纸外壳包装,印江合水宣纸书写,抄本长23cm,宽12.3cm,白线装订,毛笔书写。洋溪镇合心村刘福权保存的手抄本《郎军科》,根据抄本封面记载,本抄本名称为《郎军科》,封面后面备注有上中下三洞云霄,分别代表金花大姐、金花二姐、水花三姐等字样。该抄本纸张为普通白纸,每张纸长为21cm,宽为18.4cm,其右处边缘用订书针装订。

(二)手抄本的书写风格

书写风格是观察者第一眼可以辨识出字迹间的差异特征,一般来说,每个书写者的风格都会有所不同。[3]然而每个傩坛班成员在抄写相关文书及剧本时都形成了各自的书写特点。从书写字体来看,这些傩堂戏手抄本均用毛笔书写,使用的是行书与楷书相结合的方法,书法水平不高,属于典型的“民间写法”。从抄本的书写水平来看这些抄写者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在张泽君抄写的《杂戏科》中,一共书写了十个小戏,分别为《报戏科》、《交戏》、《点兵先官》、《引兵土地》、《开路将军》、《借三洞门》、《钩判一宗》、《说春一宗》、《祭四爷》、《打开山一宗》。这本抄本左右两页整体布局和谐统一,行距相应。

(三)手抄本体例编排

印江傩堂戏手抄本的排版都是竖写,从右到左依次抄写,大致每页抄写八行,正反面抄写。印江傩堂戏抄本的名称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单行本的名称概括抄本内容,第二种情况就是复合抄本的名称运用其中一个内容来替代,但也在目录部分备注有涵盖的内容名称。如由黄法强抄写,黄仁宽保存的《吊掛联语科》法科第十五卷中,收纳有《郎军科》。封面备注有“郎军科”三个字。翻开封面页可以看到备注有“黄法强抄写”字样,且盖有朱红大印。牛皮纸外壳包装,印江合水宣纸书写,抄本长23厘米,宽12.3厘米,白线装订。版式为正向竖排(即自右向左),毛笔书写。《郎军科》位于抄本第18页的位置,仅排在《吊掛经》之后。在第19页的位置戏名“郎军科”使用钢笔书写,占了一页。用钢笔只写出戏名,是为了在使用过程中一目了然。

此剧本除了剧目内容外,还有一些用红色水笔注明的字,大多是一些道具名称,如“红纸”、“刀”、“火把”、“锄头”、“钉钯”、“树苗”、“斧头”、“酒杯”、“桶糟”。以下可以看出:

報虎郎軍(黄纸)

家住元来州酉府 祖居元是姓田人

父親有名田元帅 母親元来姓吴人

父母所生我三个 先年洪水张千金

三霄見我多灵利 封我報虎小郎軍

看路郎軍

家住南方步林縣 祖即元来姓刘人

父是有名刘進士 皇後娘娘是母親

父母所生人三个 封我看路小郎軍

砍路将軍(刀)

家住憂州楽阳县 祖即元是姓罗人

父是有名罗百万 崔氏婆婆是母親

一母生下四弟兄 封我砍路小郎軍

通过上面举例发现抄本的字体大多为繁体,同时简繁通用。除此通过阅读抄本内容还发现一些错别字,如:“元来”,本是要表达“原来”的意思,“祖居”和“祖即”,本来要表达“祖籍”的意思。此外还有些句子读起来有些不通,如:“先年洪水张千金”。在抄本中也发现用红笔修改错别字情况,如“三霄見我多灵利”的“灵”字,在没用红笔修改过来前,写的是“淋”字。还有把“祖即”改为“祖籍”的迹象。此抄本部分页数还存在被茶水大湿过的迹象,导致此抄本存在残缺的情况,在“滔路将军”处的第三句是完全看不到的,第四句处首字也看不清。

四、印江傩堂戏手抄本的价值

(一)传承价值

傩堂戏手抄本作为傩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传承价值。傩堂戏的传承,主要以家传和师传两种方式相结合。每一位成为被公众认可的傩坛掌坛师之前,都要经过三年五载的跟班学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要从师傅那里抄写大量傩坛科仪本,包括抄写相应的傩仪、剧目、口诀等。一个资深的传承人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还要具备抄写能力,在傩堂戏传承过程中,手抄本中的傩仪、剧目、口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

(二)研究价值

傩堂戏手抄本作为在民间传播的傩文化载体,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对印江傩堂戏研究的成果还很少,再加上存在于民间的丰富手抄本可以成为专家学者研究当地民间戏剧的一个突破口。印江傩堂戏手抄本的内容丰富,同时可以为词汇研究提供所需要的充足材料。对于语言研究来说,陆续公布的数量庞大的各地傩堂戏手抄本都是学术研究的新材料,同样有很高的语言研究价值,特别是方言词汇方面。到目前为止,对傩堂手抄本中的词汇进行研究的成果还很极少,因此,以手抄本中词汇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印江方言俗语,是一个比较新颖且有价值的选题。

五、结语

印江傩堂戏手抄本不仅记录了表演者的唱词、念白,而且生动记录了相关音乐、唱腔、锣鼓等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在提倡多民族和谐发展的今天,对少数民族地区傩堂戏手抄本进行抢救和保护是一项艰巨、复杂、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德江县县委宣传部主编:《傩魂 梵净山傩文化论文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 许钢伟:《试论傩堂戏的复杂性——以德江傩堂戏为中心》,《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第2期。

[3] 李晓亮、张显成:《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藏和鸿东巴经抄本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安晓蓉,女,贵州印江人,单位:贵州民族大学2013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戏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23)《印江傩堂戏手抄本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手抄本价值
奇葩祖训
公鸡和珍珠
记忆中的手抄本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巧用地理手抄本,提高学习效率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