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代际关系变迁对农村养老影响的调查分析

2016-05-14韩巧灵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韩巧灵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农村社会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代际关系变迁使得原有的双向均衡的抚养与赡养关系被打破,从而也必然会影响农村的养老问题。本文以河南省平舆县代桥村为例,分析了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特征及其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代际关系;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养老问题当中,农村养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一直以来,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最主要的形式,然而这种形式现在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家庭结构和功能逐渐在发生改变,人们的家庭伦理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代际关系的转变。家庭代际关系的转变使得原有的双向均衡的抚养与赡养关系被打破,从而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河南省平舆县代桥村为例,采用访谈法,分析了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特征及其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

1 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地点是河南省平舆县代桥村,该村距离乡镇约5公里,距离县城远约22公里。村里没有自然资源,村民的收入大部分是靠庄稼和外出打工所得,经济收入处于较低水平。该行政村人数不多,有86户,656人。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98人,占全村人的15%。在深入访谈的20位老年人中有6位是60-70岁的,有9位是71-80岁的,有5位是81岁以上的。近几年随着青壮年农民工的对外流动,在该村居住的老年人居多。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自己和子女供养,有些老年人种粮食拿到集市上卖。

1.2 调查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方法是访谈法,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即按照之前拟定好的访谈提纲,与被访谈者进行大约一小时的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被访问者家庭基本情况,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状况,老年人遇到的难题及对养老的看法、期望。代际关系状况主要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慰藉这三方面内容。(见表1)

2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特征

2.1 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老年人的养老内容缩减,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一直是养老的主要方式,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内容。可是现在家庭养老的这三方面都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大大减弱,村里还有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经济来源大部分靠自己解决,子女外出打工挣来的钱主要用于抚养下一代和家庭中其它开支。生病在床的老年人的生活费用一般是靠子女们分摊解决,子女还常因此产生纠纷。生活照料方面朝反向趋势发展,主要体现在老年人要照顾孙代,而且还帮子女做家务、干农活等。情感交流朝反向趋势发展主要体现在子女非但没有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反而老让老年人受气,子女与老年人的居住距离远成为有些子女不赡养老年人的借口。子女出于舆论的压力,对老年人只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即有地方睡,有口饭吃。

2.2 代际之间权力发生转移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村家庭中,长辈年老后同样掌握着家中的资源,具有绝对的权利和权威,被家庭成员尊敬与赡养。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农村年轻一代有机会离开农村,走出家庭,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他们文化水平提高、经济独立、思维方式发生了变迁,从而使老年人在家庭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从老一辈转移到年轻一代。在传统社会家庭中晚辈与长辈分有严格的伦理等级,父母教育子女天经地义;然而在当前的家庭中,时常会出现不尊重长辈,子女不听父母的话,甚至还会指责父母。子辈获得家庭代际的权利使得婆媳关系发生转化。新时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妇女地位上升,婆媳关系逐渐趋于平等化,这种转变使得家庭关系出现了更多的矛盾与冲突。

2.3 代际关系理性化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面,养儿是为了防老,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在对待子女的态度方面也更加趋于理性化。一方面,老年人不再把养老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他们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会选择自力更生。老年人不会愿意把财产都分给孩子,而是会给自己储蓄点养老资金。在给孩子盖房子或者买房子的时候,老年人把房产所有人写成自己的名字,子女只有房子的使用权。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是这是老年人支配财产趋向理性化的信号,也说明了农村老年人对孩子无限责任转变为有限的责任。另一方面,子女在赡养老人方面也逐步趋于理性化。子女在履行他们赡养老人的义务时,会更在意老年人对他们的工具性的意义,如老年人对他们经济支持的多少,老年人是否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际的帮助。有的老年人为了换来孩子的善待,会主动承担起种地、带孙子等家庭事务,这些会让子女觉得父母有赡养的价值。由此看来,不少子女把赡养老年人当成一种任务,是一种负担,缺少了应有的感情。家庭中有多个孩子时,责任分散,为了履行赡养老年人义务公平,儿子多数会选择轮养的方式,所以当前农村社会轮养成为普遍的养老方式。

2.4 家庭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子辈走向城市打工,子辈独立性、经济实力、文化程度越来越强,父辈的权利越来越弱。子女工作繁忙、压力大,没有时间或者是不愿意尽心赡养父母,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有的子女还要求父母照顾孙子和做家务活。老年人地位变得越来越弱势,被甩出了家庭的中心位置。子女特别重视下一代的成长与教育,将精力、关爱都给于了下一代,家庭代际关系的重心明显下移。调查发现,很多家庭年轻父母外出打工赚来的钱财会给子女盖上高楼,但是却没有父母的一间房屋,不少老年人会在村庄附近搭上简易住房自己居住,这种“重幼轻老”的思想造成了代际关系的紧张。

2.5 家庭代际关系紧张

传统的分家是兄弟间分割财产,但还与父母住在一起,是一种“分而不离”的状态,即使父母想和子女分开也是分开吃但不分开住。但是笔者调查中发现,一般结婚过后的子女会与父母分家,但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又会去找父母帮忙。比如自己外出打工,但是孩子需要放在家里让父母照看,或者是农忙时节,庄稼的播种与收割要由父母代劳,甚至很多子女都有孩子了还在当全职的啃老族。核心家庭的重心往往放在孩子身上,老年人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在家庭中具有绝对权威,反而成为孩子的免费保姆。大多数农村子女到城市打工,离父母距离变远,老年空巢家庭越来越普遍。即使老年人跟着子女来到城市生活,一般也会选择与父母分居。子女很少有时间可以陪在父母身边,代际交往变少,代际关系越来越疏远,代际矛盾加剧。

3 家庭代际关系变迁对农村养老的影响

在当今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焦点的背景下,代际关系的变迁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影响也变得愈来深刻。调查结果显示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对老年人养老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其消极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有利于减少代际矛盾,促进家庭的和谐

农村家庭的代际矛盾主要体现在养老费用上的利益冲突以及婆媳关系不和等问题方面。外出打工能够让农村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这可以有效减少因生活贫困带来的种种矛盾;另外,代际间居住距离拉大,代际间的互动次数变少,降低了产生矛盾的可能性,有利于减少代际矛盾,主要表现在婆媳矛盾的减轻。传统长辈的权威被打破,在决策上,每代人都能发表自己的心声,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的和谐,减少代际矛盾发生的机会。

3.1.2 有利于老年人独立意识的增强,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上有老下有小”这种状态对于长期滞后的农村家庭来说,家庭负担重,然而近年来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实惠。农村家庭经济实力增强了,老年人对于传统的“盖房子,娶媳妇、照顾孙子”的观念趋于理性化,他们会储蓄部分财产供自己养老使用,这种行为降低了养老中的不确定性。还有老年人在其有劳动能力时倾向于自我养老的方式,并与子女分开住,这些都说明老年人的独立意识增强,降低了对他人的依赖,尤其是子女,保证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舒坦。

3.1.3 有利于女儿的养老作用增大,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质量

代际之间权利发生转移使得女儿在其所在的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决策权提高。女儿在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前提下同儿子一起承担赡养义务,体现在经济、生活照料以及情感慰藉上的帮助,譬如在父母生病住院后,女儿也会同儿子一起分摊医药费。女儿对父母的帮助逐渐增多说明两点:女儿在其所在的家庭中决策权提高;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因性别差异区别对待的情形较少了,儿子继承的行为是与传统和习俗有关,女儿不会对父母产生埋怨,还会对父母提供帮助。

3.1.4 有助于推动养老社会化进程,创造舒适的养老环境

社会化养老是整个社会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是城镇化进程和家庭核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更是迫切要求我们要在农村积极推动社会化养老模式,比如完善农村养老机构,发展老年社工队伍等,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

3.2 消极影响

3.2.1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不利于孝文化的传递

尊老爱幼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今,代际关系的下移使老年人不再是家庭的关注核心,老年人在家庭中权威地位也不复存在,人们 “爱幼”观念强化,但“尊老”观念却在不断地淡化。访谈时很多人表示,子女明知对父母的赡养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但很多时候却把它当作一种任务,一种沉重的负担或包袱,子女之间会相互推诿。现在的代际关系是基于平等原则的双向互惠互利的关系,没有了传统意义上无条件孝老敬亲的伦理观念,这是不利于孝文化的传递的。

3.2.2 降低了代际间的互动次数,不利于老年生活的质量的提高

代际间互动次数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们普遍的意识就是互动次数多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居住距离变远,代际交流越来越少,子女只会利用空闲时间来探望父母,父母精神层面的需求难以满足;代际关系理性化也使得子女开始注重互惠互利,与父母互动是因为与父母有交换需要,这样也减少了代际交流。比起物质生活的提高,老年人更加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和精神上的满足,然而代际间互动次数的减少,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可怜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不利于老年生活质量的提高。

3.2.3 加大了老年人生活的不确定性,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代际关系的理性化使老年人对自己年老后的生活担忧,很多子女承担赡养责任会考虑到老年人的利用价值。一些有生活能力的老年人,他们还可以帮助子女干活、带孩子,有的还能赚钱补贴子女,这样的老人还能受到子女的尊重;但是一些长年卧床不起的老人,大多被子女视为沉重的包袱,只要能够保证老人“有口饭吃”就行了,更谈不上精神上的关心和慰藉,所以老年人养老面临不确定性,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3.2.4 降低了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期望,不利于和谐家庭代际关系的构建

代际权利的转移使媳妇的地位成了强势,父辈开始看儿媳的脸色,则老年人在其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的方式,减少对子女的依赖,自己靠自己,避免看脸色,因此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期望降低,代际间产生隔膜,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代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蔡娟.代际关系研究的缘起、主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后疫情时期日本数字化社会转型的课题与展望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