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2016-05-14李利群
李利群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良好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高效课堂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在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中能起到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助力;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当前所倡导的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高效课堂是教学目标实现较好、教学任务完成效率较高的教学课堂活动。我认为,真正的高效课堂是彻底让学生做主人,把课本知识当成“游乐园”,教师带着学生在知识的园地游玩,学生主动学习,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它在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
一、在导入新课环节助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学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导入新课也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的宗旨:是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止。作为信息技术的多媒体以其美妙的声音、美丽的图象和活泼的动画及其丰富的色彩对学生更富有吸引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能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效果更好。
例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导入课题,提出问题时,我用一体机播放CAI课件──潜水艇的游弋,激发兴趣。在学生观察后,引导学生说出“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新问题“潜水艇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潜水艇能在水里自由上浮与下沉?”进而展开学习“探究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课堂效果较好。
二、在揭示一些科学原理和规律时助力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融合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运用课件或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有效信息,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随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及时地再现,也可以将人的眼睛难以观察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
三、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助力
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但对于过程较长,无法在当堂课观察实验现象,无法分析实验结果的实验,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可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来展现,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如《蚕豆种子的萌发》,这一节课有两个实验活动“浸泡”“发芽”都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而从浸泡到发芽这个过程,学生无法观察到,也就感受不到:种子萌发是需要水分的,不同的种子需要的水分是不一样的。这时可在演示了浸泡实验后,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种子浸泡后的变化及发芽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了种子发芽的过程,通过教师适时地点拨很容易让学生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份”等结论,使整堂课稳步推进。
四、在巩固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现象,再现实验过程时助力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观察不仔细,对实验现象观察不到位,致使在实验结束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时出现了困难,不管老师怎么引导,学生都很难分析出结论,此时,只有再现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再观察细节变化,才能实现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到正确结论。但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允许再重复实验,这时候,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实现全过程,费时较少,实验清晰可见,并且具有可控性,当视频播放到关键环节时,可暂停强调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便于让学生更深入地总结实验结论,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
总之,信息技术进入小学《科学》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助推了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