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2016-05-14叶璟蓉
叶璟蓉
以前教师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诗歌前,总是让我们不停的地读,直到背诵下来。起初,对于这种做法很是不理解,完全陌生的一首诗,尚且不理解意思,背诵肯定只是很困难的。后来,逐渐发现,就在我们大声地、专心地朗读时,慢慢我们竟然能理解一些东西,有些不懂之处似乎也能感悟出诗人或作者的感受,等到真正背诵下来时,就好像已经预习了一遍,即使还未经教师讲解,但已经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真正学习的时候也能很快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他一同思考。
除此之外,类似这种“盲读”还能帮助大家记得更牢,不用思考就可以背出来,即使过了很久都能信手拈来,就好像不是大脑的记忆力,而是嘴巴有了记忆力,这就是朗读的神奇之处。所以,朗读对于学习语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同于无声地阅读,朗读有效调动了人的眼、耳、口、脑一同参与到阅读中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然而,据相关调查发现,高中阶段的学生越来越少参与到朗读中,原来上小学、初中时,被教师点到读书总是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到了高中反而开始不好意思,上课读书声音细若蚊蝇,毫无气力,更别谈带有什么情感了;即使在学校强制要求的早读或是晚读课,学生也大多无精打采,埋头小声地读书,很难出现书声琅琅的教室了,这是现代高中语文教育的一大悲哀,学校和广大语文教师们也应该引起注意,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改善学生的语文朗读情况。以下,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一下当下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为高中语文的朗读教学提供一些意见,希望帮到大家。
一、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朗读重要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生课业负担很重,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很繁重,最终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朗读。早读课、晚读课经常被教师抢占用来讲课或是做题,导致学生下意识地觉得朗读并不重要,真正朗读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读书效率非常低下,忽略了朗读教学的意义。
2、朗读功利性过强。现在好多语文教师都很注重效率,舍不得浪费课上一点时间,朗读的过程都是变成了速读和略读,学生们一般在朗读时都被限定时间,且要求快速找出文章中心思想、关键句、回答教师预留的问题等,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欣赏文章,感受里面优美的语句和作者的情感,完全丧失了朗读的意义,朗读变成了一个功利性的步骤,而不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朗读形式随意,教师没有要求和计划。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会设置早读课让学生大声朗读背诵课文,但可惜的是,教师对于早读课学生们朗读的内容并没有系统地规划,常常放任学生们“自由朗读”。偶尔这样是可行的,但长期来说,学生便丧失了朗读的兴趣,对于如何正确朗读也缺乏认识,朗读若只是浮于表面,成为一种形式,对于学生们阅读水平的提高也没有任何益处。
二、 提高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水平的策略
1、师生共同转变观念,重视朗读
语言学家黎锦熙曾经说过:“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朗读。”朗读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根本还在于教师和学生能一起转变观念,注重平时的朗读。首先,教师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或机会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早读课,虽说早晨是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背诵和掌握所读的知识,但是教师也可以抽出一些课上时间,将朗读融入到平时的课堂中,激发学生勤朗读,爱朗读。
2、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内容要有规划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文课本还是很多的,供学生们朗读的内容也有很多,其中还包括一些配套教材的课外阅读书。教师要精心研究课本,筛选出来适合学生朗读的内容,按照计划一点点留给学生们朗读任务,并对朗读要求作出严格规定;另外,教师也不能满足于课本内的知识,应该广泛地搜集资料,利用学校的读书馆、网上资源等等拓宽学生们朗读的范围,开阔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对于朗读的热情,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3、开展班级朗读会,交流分享
一个人读书可以发现一个乐趣,产生一个感悟,好多人一起读书就能产生无数乐趣和感悟。教师不妨鼓励学生们利用班级活动时间,定期开展班级朗读会,大家一同朗读,之后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在此次朗读中的收获,以这种班级的形式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朗读中,促进朗读教学的前面发展。
4、朗读要配合情境,创造背景
现在教室中有许多资源供教师为学生们创造朗读的情境,使朗读变得更有意思,不再那么干巴巴。比如,在讲解《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用音响播放一段轻音乐作为朗读背景,学生们很快就能融入进去,朗读的人也比较投入;还可以播放一些著名的朗诵地视频给学生看,向他们展示朗诵的魅力,从语音、语调、手势、情感爆发点向学生们渗透朗读的要求,帮助学生们朗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
总而言之,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很重要的席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学生们在朗读中学会鉴赏和感知情感的美妙,升华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