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视域中的班级组织要素研究
2016-05-14石乾福
石乾福
摘要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规模的扩大,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私塾教学、师徒制等形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科学的组织结构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也是确保高校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出发,从班级组织的构成要素、特征等分析,认知辅导员行为、心理、角色任务,提出科学有效组织形式,推动学生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辅导员;班级组织;要素研究
1 相关概念
1.1 班级
班级作为一种授课制度出现,最早由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奠定,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构筑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论模式。传统教学理论把班级视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认为班级是旨在开展学校教育,为使之从制度上成为一定的教育单位所编制的校内团体。后来,又有人将班级组织同学生个体一样视作教育的对象,班级制度成为学制和教育管理的范畴。还有人认为班级是一种社会系统,成员间具有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彼此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复杂互动关系。
综上所述,班级是学校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范组织起来的,以执行管理和教育职能为目的,由相对稳定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它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
1.2 群体和组织
群体不只是人的集合,还内含着人们相互联系的独特模式。组织行为学中对群体的定义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组织一般被认为是为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属于特定的群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从结构和形式上来看,它是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人结成的正式关系,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合作;二是从活动过程来看,它是用来向每个成员分配工作、确定关系、统一行动的一种协调结构或者操作过程。
2 班级构成要素分析
从抽象层面来看,任何一种具体的组织都具有组织的一些共同特征、共同要素。现代组织理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则更精深。例如巴纳德则认为组织包含共同目标、协作愿望、信息沟通这三个基本要素。现代权变理论学派则提出了“7S”理论,认为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人员(Staff)、技能(Skill)、作风(Style)、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也有学者试图整合各家观点。例如提出组织内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要素:结构层面(由社会、经济和业务技术三个侧面构成)、制度层面(包括规范和目标整合机制等)和意义层面(价值观)。
因高校班级组织行政性较强、目标性强、人际关系单纯、非正式性等特点,因此我们采用“钻石结构”组织模型来分析班级组织的要素。该模型认为:组织要素主要包括参与者、目标、技术、社会结构和环境五个重要组成部分。
2.1 参与者的职务角色与职能
角色(role)是对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2.1.1 辅导员的职务角色与职能
根据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给定的标准,担任高校辅导员:一是承担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二是作为学校和学生的管理者角色;三是作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导师角色;四是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师的角色;五是作为学生的在校长辈或朋友。
2.1.2 学生领袖的角色
对于如何分析角色的差异,理查德·配廷格认为个体应当考虑17个方面的因素,这17个方面确实可以为个人有效判定自己的角色而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辅导员在班级工作中需要明确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并对其行为加以规范。
2.2 目标
目标是组织存在的理由,是组织建立的基础条件之一。从抽象的角度而言,班级组织的目标主要是:学习、生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从具体的动态过程来看,班级组织的目标往往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目标对于一个班级组织而言具有多层次性和多面性,它不是一成不变和僵化死板的,它更应该是包含一系列的战略的集合。
2.3 组织运作的技术
具体而言,技术是指:在组织运作中需要使用某种形式的技能与设备,从而对工作任务的性质、设计、结构和运行产生影响。辅导员必须明确技术硬件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以手机、电脑为载体的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兴媒体成为学生们交流互动的主要媒介和平台,能否善用即时通讯工具(如短信、微信、QQ等)和区域交流平台(如微博、论坛、局域网等)将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成效。
在充分了解和运用技术硬件的基础上,辅导员需要联系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来明确自身的工作技能。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组织与技术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一是组织效能的形成方式,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到:本校教师是如何开展教育工作的,行政领导是如何进行学校和学生管理的,本班学生的主要特征及其适合采取的管理、服务和活动方式。
二是技术的水平和类型,即辅导员要明确自己所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类型在下表中分类列示。当不具备相应技能的时候,辅导员自身就需要去接受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学习相关的知识、技术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辅导员的知识技能和所提供的服务能够适应形势的变换。
三是人及其行为,包括一系列身心状态、工作任务的划分等等。辅导员尤其需要警惕和提防班干部因为技术能力不足而导致的问题,例如没有相应的工作技能;看不到工作的意义而缺乏工作动力;被组织排斥、缺少平等,缺少他人的关注;对班级和自身工作缺乏认同;没有因为对组织做出贡献而获得回报;没有看到好的发展前景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班干部的技术表现,但又往往潜伏着,因而需要辅导员的细心观察与鉴别。
四是管理技能的革新与变化。在组织行为学中,技能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甚至可以调整组织的结构。例如,一个辅导员在班级中采用多中心的矩阵式管理模式,那么传统的班干组织将会名存实亡;而新科技的采用,将使得班级的组织层级减少、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当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QQ平台直接向全体学生即时发布信息时,班干部的信息沟通功能将极大萎缩。
2.4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从静态来看,一般是指一个组织内各个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所确立的形态;如果从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态过程来看,组织结构是组织将其工作划分为具体任务并在这些具体任务中实现合作的方式。斯格特认为结构本身也是组织的一个要素,他从组织的各个要素的联结方式出发,进一步把组织结构归纳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规范结构”,主要包括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用以指导参与者的行为;另一部分是“行为结构”,包括具体的行为活动、互动和感知,也包括一类个体的宏观的、具有一致性和持续性的行为模式。虽然也有其他更精致的理论来分析组织结构,但往往应用于分析更复杂的组织,有利于迅速区分出班级这种简单组织其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层次。
在实践中主要有如下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一是直线制。往往是形成“辅导员—班干部—学生”的垂直管理序列。其指挥和管理往往由辅导员或者班干部独立负责。其特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联系方便、决策迅速,非常有利于指挥和控制;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自治。但其缺点在于管理简单,参与者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容易压制学生的意见和诉求。
二是职能制。主要是以辅导员为核心,选拔学生分别从事宣传、学习、生活、文娱、外联、党团等不同类别部门的工作。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专长,专人专事,职责分明;但缺点在于学生之间不容易协调与合作。
三是直线职能制。是在直线的基础上吸纳职能制结构的混合的产物。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在于既保证了班级组织的集中统一,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殊才智和能力。但其缺点在于过于正规而不灵活,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偏向于直线制而对学生管理过严,影响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四是网络模式。即以辅导员直接与每个学生相联系,不建立任何职能结构作为中介。其优点在于其管理、控制和服务能够实现精细化、无缝对接并能够及时调整——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QQ、微信等)为辅导员的扁平化管理提供了保证。但其缺点在于使辅导员过于忙碌,难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学生的关系事实上受个人情感偏好的制约,并且控制力度过大容易压制学生的积极性。
五是矩阵式结构。即在纵向已有的直线职能系统的基础上,为完成某些项目例如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而组建横向联系,其特点是使得一个参与者可能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能组织的领导。这种结构也经常在班级组织中使用,因为它具有集中人力物力、密切合作、提高效率的特点。但其缺点主要是参与者的临时性可能导致责任不清,有时候甚至出现矛盾。
研究表明,在现实的工作中,各种组织结构往往交叉出现,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组织结构形式,这是由不同组织结构所各自具有的优缺点造成的。某种情况下有效的组织结构,可能到了另一个情况下就不那么有效了,换言之,辅导员往往需要根据特定的环境来加以变化,要考虑如何进行分工以及分工的细化程度、不同分工之间的依赖关系、谁有决策权、谁向谁负责、规章制度的严厉程度等多种因素。组织行为学的权变理论强调:不存在最佳的组织结构,合适的结构依赖于当前的工作类型和组织的所处环境。这样才能有效的达到高效班级组织管理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健敏,李原等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美]W.理查德.斯格特著,黄洋,李霞,申薇,席侃,丘泽奇译.组织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美]史蒂文.L.麦克沙恩,[美]格里诺著,井润田,王冰洁,赵卫东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美] D·赫尔雷格尔,[美] J·W·斯洛克姆,[美]R·W·伍德曼著,俞文钊,丁彪译.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英]理查德·佩廷格著,刘天伟,戴晓峥,肖欢译.掌握组织行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孙非.组织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8]马作宽.组织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大学出版社,2009.
[9][美]W.理查德.斯格特著,黄洋,李霞,申薇,席侃,丘泽奇译.组织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0-42.
[10][美]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6.
[11]段文婕.班集体的群体化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4-5.
[12]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219.
[13]王利平,葛建华:组织理论的整合框架研究——从多视角到一体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5):68-74.
[14]段文婕.班集体的群体化过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5]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4/content_2658616.htm引用日期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