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频域方法对中国CPI与PPI引导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6-05-14刘英顺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月度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通过非线性的因果分析方法即频域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通膨在短期内是需求推动型,在长期则是成本推进型。
【关键词】CPI PPI 频域方法
一、引言
一直以来,价格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之一,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观点认为PPI主要通过生产链条引导CPI,即只存在从PPI到CPI的单向因果关系。后来有学者提出,存在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双向的价格传导机制。一方面,PPI会通过成本推进影响CPI,主要是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进而企业会减少产品供给,最终导致下游产品价格上涨,这种价格传导机制被定义为成本推进型通胀;另一方面,CPI会因需求拉动传递给PPI,由于下游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企业为增加利润选择扩大产品供给,最终上游原材料因供不应求价格上升,这种价格传递路径被称为需求拉动型通胀。
针对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已有大量的学者做出了研究。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因果关系的方向,较少涉及因果关系发生的频率,从而忽视了因果关系的方向和强度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发生变化。是CPI引导了PPI吗?或者刚好相反?或者存在双向传导?什么时间能?什么时间不能?对于这些深入的问题,很少有学者做出过全面的回答,本文将采用频域分析的方法考察中国CPI和PPI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的学者对CPI和PPI相互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总结而言,大致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观点提出存在CPI到PPI的单向因果关系。Colclough and Lange(1982)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指出CPI应该决定PPI。刘凤良和鲁旭(2011)认为国内已有对CPI和PPI之间传导机制的文献普遍存在着实证方法误选或因遗漏变量导致“虚假传导”的问题,他们引入货币政策的分析框架结果发现CPI是引起PPI变化的Granger原因。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得到了恰恰相反的结论,即PPI是引导CPI原因。Clark(1995)的研究提供了从PPI到CPI的价格传递机制,他提出由于PPI内部可能存在的抵消作用,致使价格传递路径可能被扭曲。刘敏等(2005)的研究认为PPI与CPI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且PPI的变动一定会影响CPI的变动,即PPI是引导CPI变化的原因。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CPI与PPI可能互为因果关系。Jones(1986)认为同时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型通胀,而且他预期CPI与PPI存在双向引导关系。经过实证,Jones揭示出经过季节调整的CPI和PPI的变动在月度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张成思(2010)运用向量系统下协整分析方法,分析上中下游价格动态传导特征。结果发现上中下游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上中游价格对下游价格具有显著动态传递效应,而下游价格对中游价格以及中游价格对上游价格分别存在反向传导的倒逼机制。
在实证方法上,传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只是一次性检验,即将检验的结果应用于考察的每一个期间。而且之前的大部分模型都是线性设定的,因此会使得检验的结果存在误解。Geweke(1982)和Hosoya(1991)的开创性工作提供了一个频域分析的方法(也被称作“谱密度方法”),该方法为非线性设定,将频率引入进来。Brietung和Candelon(2006)进一步改进了这一方法,在既定的频率上他们同时考虑了引导关系的强度和方向。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中国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月度CPI和PPI数据,以及CPI的8个部门和PPI的7个部门的价格指数。价格指数均以2010年为基准(2010=100)进行调整,为了尽量减少季节波动的影响,CPI与PPI均选取以上年同月为基期的同比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CPI与PPI的频域检验
运用Breitung和Camdelon's(2006)提出的频域分析方法(具体过程推导参见原文献),将数据处理后代入Matlab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两个价格序列的频域检验结果。图中的虚线分别表示频率时10%和5%的临界值点,两条虚线均平行于频率所在轴线。时间长度P按月计,其中。当统计值位于虚线下方时,接受原假设,即认为CPI与PPI之间不存在显著因果关系;当统计值位于虚线上方时,拒绝原假设,即认为CPI与PPI之间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某个方向的因果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当ω∈(0,2.2)时,检验统计量位于虚线(5%的临界值)下方,CPI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能引起PPI,即在中期和长期CPI对PPI没有显著影响;当ω∈(2.2,π)时,检验统计量位于虚线上方,且统计值明显高于临界值,即CPI在3个月以内显著地对PPI起引导作用。当ω∈(0,0.07)时,检验统计量位于虚线上方,即在9个月以上PPI对CPI起引导作用,并且这种因果关系较为显著;当ω∈(0.7,π)时,检验统计量位于虚线下方,PPI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均不能引起CPI,即在短期和中期不存在PPI对CPI的显著影响。
因此,从2001年1月到2015年12月,中国的CPI与PPI互为因果关系。但CPI只在短期内(3个月以内)对PPI有影响,在中期和长期引导作用不显著;而PPI对CPI的引导作用在短期和中期不显著,但在长期(9个月以上)较为明显。所以,从对PPI和CPI频域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是需求拉动型,在长期则是成本推进型。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先使用频域方法考察了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CPI与PPI互为因果,在短期内(3个月以内)CPI影响PPI,在长期(9个月以上)PPI引导CPI,而在中期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即中国的通膨在短期内是需求推动型,在长期则是成本推进型。
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可以根据物价变动的机制(是CPI引导PPI还是相反)来灵活制定货币政策,有效管理通胀。对生产企业而言,企业可以根据市场CPI和PPI的变动路径和趋势来形成自己的合理预期,以此来合理确定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融资缺口,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具体而言,当企业预期当前的通胀是需求拉动型时,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行业选择适当扩大生产,增加融资规模;当企业预期当前的通胀是成本推动时,企业可以考虑减少供给,缩减投资。此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个人而言,在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以及通货膨胀的成因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刘英顺(1990-),男,汉族,武汉大学经管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贸易融资和证券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