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与《四季》比较研究
2016-05-14张莉莉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创作了钢琴套曲《四季》,它包含12首曲子,意指一年12个月。中国作曲家江文也1950年创作了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它是江文也后期钢琴作品的代表作之_。《乡土节令诗》也包含12首曲子,对应农历的12月,也和一年四季对应,12首乐曲表现了12个月份里中国人民不同的生活场景,在我国的器乐创作中独具特色,堪称一绝。其结构形式和规模不亚于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集《四季》,称得上是一部中国的“四季”套曲。《乡土节令诗》和《四季》大有可比较之处。
一、创作题材相同,都表现了本民族的风俗画和节令诗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里的12首曲子,构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俄罗斯风俗画,它们又是一首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倾诉了作曲家对俄罗斯人民、土地和家园的挚爱之情。
江文也的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里的12首曲子,从每一首曲子的题目就能看出和中国传统民俗节令或者季节的密切关系,套曲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中国民间风俗画面,全面地反映我国劳动人民四季里欢乐、祥和、喜庆的幸福生活。12首钢琴小品,长短大致相当,既独立成曲,各有特色,又首尾呼应,连成一体。这些曲子在风格上淳朴自然,流畅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地方气息和中国气派。12首钢琴小品就是12幅中国画,层层点染了祖国美好河山和幸福生活;12首钢琴小品就是12首抒情诗,抒发了作曲家江文也对中国的赤子之恋。
二、创作技法相通,都运用了本民族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元素
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12首曲子都运用了具有俄罗斯特点的音乐元素,它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语汇。下面试分析数首。
《二月:狂欢节》运用了俄罗斯民族舞曲节奏节拍特点,能歌善舞的俄罗斯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舞曲风格:热情、奔放、粗犷,柴可夫斯基无疑受此影响。狂欢节沸腾的气氛,浓郁的乡情,深深地感染着作曲家,俄罗斯舞曲特有的节奏节拍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表现欢快的狂欢节场面的最佳选择。双拍子是俄罗斯舞曲的节奏特点,富有动感,速度稍快,一般有一个固定的节奏型反复出现。《狂欢节》便使用了这样的节奏,和着欢快的旋律,表现出俄罗斯人在狂欢节里欢腾热烈的气氛。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借鉴民族民间乐曲节奏节拍特点的代表曲例。
《十月:秋之歌》的旋律借鉴了俄罗斯民歌《一棵白桦树静悄悄地伫立在原野上》,其音调特征是二度级进下行,这种曲调生动地表现了落叶缤纷愁煞人的悲秋意境。作曲家成功化用了俄罗斯民问音乐,进行了再创造,表现出幽深优美的意境。
《十一月:马车上》是一个复三部曲式,它时而细腻委婉,时而热情奔放。这首曲子的旋律有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的影子。它多处纯四度上下跳进音调,旋律亲切、含蓄,又不乏热情,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而《马车上》数次使用了纯四度上下跳进这一旋律音调,它也是具有俄罗斯特色的音调,该曲描绘了这一场景:在白茫茫的雪野上,快乐的马车夫唱着欢快的俄罗斯民歌赶着马车飞驰而过,雪野上洒满了“得得”马蹄声和清脆的铃铛声。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很好地借鉴了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把它们融合到专业化创作技法中去,使之成为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乐曲佳作。
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蕴含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等丰富的传统音乐素材,既有北方的厚重、热烈,也有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还有台湾高山族风情,显示了江文也开阔的音乐视野。如《春节跳狮》的主题音调就带有秧歌的韵致,活泼跳跃,欢快奔放,吸纳了民间歌舞北方秧歌的韵味。再如,《家家户户做新衣》的部分旋律里,有河北民歌《锯大缸》的片断,令它带有浓郁的北方乡土气息。而像《瓜熟满园圃》等曲,旋律宛转悠扬,细腻流畅,好像江南纵横交织的河汊。而《庆丰收》则写出了与高山族民歌相似的羽调性旋律。
其次,旋律发展手法民族化。作品创作选择的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旋律,很多旋律运用中国传统音乐里的五声调式,以及建立在五声调式上的调性,往往以中国民族音乐常用的调式、音阶、结构为基础,再吸收某一地区的民间音乐作为乐曲的主题旋律,不少变化音也运用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技巧。可以说,《乡土节令诗》创造性地吸收、融合了中国本土音乐的很多音乐语言、旋律、调性等。
再次,民族化的和声语汇。一位作曲家指出,江文也“一生都在追求和探索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的民族特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从‘古琴、笙管、琵琶的演奏谱中归纳和声,在‘金声玉振的‘基本精神中寻找对位”。在《乡土节令诗》中,他对和声的使用别致、新颖,富有创意,进行了中国式处理,具有民族特色。
最后,钢琴织体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性。江文也中晚期的钢琴音乐和乐队音乐创作一直在不懈地探索民族化方法和技巧。他尝试在西洋乐器之王钢琴上面再现我国的民间器乐特有的演奏手法、音色和韵味,探索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道路。在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中,有数首曲子是模仿锣鼓的音色音响,在《端午赛龙悼屈原》里,运用了古筝演奏的弹拨技法。《初夏夜曲》改编自琵琶古曲《蜻蜓点水》,为了保留该古曲的神韵,《初夏夜曲》里的琶音写法及演奏,模拟了琵琶的“扫”“拂”等演奏技巧。
《乡土节令诗》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钢琴的主体性有时不够突出,将钢琴作为打击乐的一员来处理,乐思的展开手法略显单一,有的地方节奏性突出,旋律性不足,中国民间器乐节奏因素的融合还不够,有的地方略显生硬。尽管如此,瑕不掩瑜。
三、都表现出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特定民族国家特定时代的族群、人民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生活观念、生活经验、生活方式被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称作是一种“情感结构”。《四季》和《乡土节令诗》就分别表征了俄罗斯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情感结构”。《四季》有一个副题:“性格描绘十二幅”。这里的“性格”即指俄罗斯民族性格。柴可夫斯基运用丰富、细腻的音乐语言通过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描绘和节庆活动场景的表现,表达了俄罗斯人的忧伤和欢乐,憧憬和希冀,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集中刻画了俄罗斯人伟大的民族性格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俄罗斯有不少民间传统节日:狂欢节、大斋节、圣诞节、复活节等,柴可夫斯基一家在传统节日到来时,积极参加当地的节庆活动,他童年时代就浸淫在这样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里,故乡的风俗民情在他内心深处留下消失不掉的印痕。《四季》中不少曲子都对俄罗斯的民俗文化进行了尽情表现。《六月:船歌》采用4/4拍的平稳的节拍表现俄罗斯平底船起伏滑行的节奏,旋律具有舞蹈的节奏韵律,音乐带有悠然、闲适意味,表现出小舟随波荡漾的恬静意境,悠长、绵远的旋律表现出缕缕淡淡的忧悒的情绪,俄罗斯人深沉而诚挚的性格被传神地刻画出来。《二月:狂欢节》运用欢快的2/4快节奏拍子,表现人们在这一天尽情地狂欢,欢快地歌舞;而《十二月:圣诞节》则表现了圣洁的宗教情感。
江文也在20世纪30年代末受当时定居中国的俄国音乐家齐尔品的影响,开始放弃早期模仿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风格,努力探寻一种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音乐。这以1939年创作交响乐《孔庙大晟乐章》为标志。到1950年创作出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其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更加成熟,该曲乐风朴实明朗,诗意而浪漫,运用中国音乐形式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营造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境。如《元宵花灯》《端午赛龙悼屈原》《家家户户做新衣》《春节跳狮》《踏青》《七夕银河》等曲表现了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元宵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踏青春游的习俗,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些均属于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和“文化符码。
另外,柴可夫斯基的《七月:刈草者之歌》《八月:收获》和江文也的《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金黄谷穗里》(八月)、《庆丰收》(九月)更是同一个创作主题,都表现了金秋的美丽景色和丰收的喜悦之J隋。
四、都是浪漫、敏感、多情的作曲家的感情结晶
柴可夫斯基和江文也都是浪漫、敏感而多情的音乐家。《四季》和《乡土节令诗》是他们各自感情的结晶和果实。从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通信集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他感情世界的细腻、敏感和丰富,这决定了他的钢琴曲的风格。《四季》是柴可夫斯基音乐生涯早期的作品。此时,俄罗斯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他受此影响,热情高涨,创作的乐曲表现对生活的憧憬,对前途的信心,对光明的追求,充满了明朗、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与他创作后期作品的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忧郁气质有明显不同。而江文也同样是一位非常浪漫的音乐家,感情丰富,还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出版过个人诗集。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轻快流丽,充满打击乐器的节奏和浪漫情怀,乐风明朗、轻快、乐观,充满了奋发向上、豪情干云的思想意蕴,它一方面表现了作曲家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新中国的热爱,一方面表现了建国初期中国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激昂向上的时代感,表现人民群众宽广乐观的胸怀和纯朴、刚毅的气质。
综上所述,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和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跨越了遥远的时空距离,在以下方面有着相通相近之处:创作题材相同,都表现了本民族的风俗画和节令诗;在创作技法方面,都运用了本民族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元素;在主题意蕴方面,都鲜明地表现出了各自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是浪漫、敏感、多情的作曲家的感情结晶。这反映了两位音乐家心灵的契合。但是,柴可夫斯基作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曲家,其创作技法更胜一筹,圆熟完美,《四季》中的《船歌》脍炙人口,堪称经典之作;而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相形之下稍逊一筹,创作技法上不免有生硬和不圆融之处。但作为中国民族气派音乐创作道路的开拓者,他的《乡土节令诗》是中国音乐的一笔宝贵财富,在音乐的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方面做了有益的、可贵的探索。
张莉莉: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