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生活化的美术馆形态

2016-05-14高鹏

艺术评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品艺术

在牛津词典中,对于美术馆的定义是明确的“作为一个建筑,在那里的艺术作品,科学标本,或其他具有永久价值的对象会被保存和展示”。可以说从很早以前开始,美术馆的定位就是展出、展示。这当然与美术馆的起源息息相关,十八、十九世纪,美术馆逐步在欧洲完善其职能,最初的功能便是一个供贵族们分享私人收藏的场所。随着这种系统逐渐完善,由政府统筹建立的美术馆逐渐开始向公众开放。不同于私人收藏,政府开始雇佣专业人员统一管理、保存、保养艺术品。艺术品的种类也逐渐扩张到对于“艺术、文化、历史、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的物品”。展览本身也从固定的永久馆藏逐渐走向临时展示。

发展至今,美术馆的职能在展示基础之上逐渐地扩张、进化,已经很难再用“展示”一词概括其公共意义。这种扩张是无声且循序渐进的。如果说博物馆的起始是王公贵族储存自己艺术作品的储藏室,那么现在的博物馆更像是一个面向公众的文化教育基地。其职能从储存、展示、扩展到了文化教育、艺术鉴赏推广甚至大众审美导向。

笔者认为,这种改变是有原因的。首先,摄影技术的产生瓦解了艺术品本身的记录功能,使肖像画以及具有记录性的写实艺术品失去很大一部分价值。当代艺术品不得不走向概念以及创新取胜的道路。尤其是杜尚提出“现成品”概念之后,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开始走向生活。生活即为艺术的概念被逐渐推上主流。其次,是互联网发展的冲击。一方面,如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般的互联网迅速地席卷全球,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平台带给美术馆的冲击主要在于美术馆的收集和展示工作等方面。过去的美术馆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式储存着外界不可随意涉及的信息,由于馆藏的本身价值,大部分美术馆保存的资料信息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来说是不可替代的。而这些资料如今都可以在网上挖掘出来,美术馆本身也需要网络功能来整理自己巨大的资料库。另一方面,展示功能也因为网络变得需要进一步拓展。数字美术馆的产生带给传统美术馆巨大的冲击,如果人们可以通过电脑屏幕看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品,他们为什么要亲自来到美术馆甚至坐飞机火车到另一个城市欣赏展览呢?

面对这样的改变,当代美术馆势必需要面对转型。既然美术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保存、解释和展示艺术,若艺术本身都变为日常,传统的美术馆概念注定面对转型。毕竟若一个小便池都是艺术品的话,作为展示平台的美术馆又怎么和每个人自己的家区分开来呢?自此,美术馆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型为互动、教育。专业的策展团队以及美术馆工作人员如何将晦涩难懂的艺术概念以高雅、易懂且专业的方式传达给公众,成了越来越多美术馆关注的问题。更加“亲民”且“接地气的”展览、互动式的展示、面向大众的教育活动,对于未来出路的种种尝试,把美术馆的“墙”逐渐推倒。

当代美术馆逐渐地融入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会发现如今的艺术随处可见,有广场和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商场里的小型商业展览、橱窗设计,咖啡厅或地铁里的临时展览,甚至剪裁一流的设计师服装和各种艺术衍生品。而美术馆也渐渐发展成了生活群落,除了传统展厅、公共教育空间,大部分美术馆涵盖了礼品店、咖啡厅、书店等一系列设施,使观众能够轻松地享受生活,打破了单一的体验,为所在社区提供更多元的生活文化,将生活美学纳入了艺术的范畴。

以我们身边的例子为例。北京的民营美术馆中,今日美术馆一直是朝阳区乃至北京市的艺术地标之一。除了广场雕塑以及每个展馆前的艺术品陈设,几年前开放的“今日艺术橱窗”正是推倒美术馆“墙”的典型案例。通过全透明的橱窗,艺术家的作品被全方位地展现给来往公众。公众们甚至不再需要走进美术馆,就可以看到最新最好的艺术品。作为美术馆的纯公益项目,“艺术橱窗”每年仅支持12位艺术家,以月为单位更换,展示橱窗面积内的大约2-3件作品。这样的橱窗不但给了青年艺术家,尤其是在读艺术类院校学生一个零起点的平台展示作品,更大大增加了橱窗面前22院街,乃至整个社区的建构趣味,为整个社区添色。

这种“没有实墙的美术馆”在美国非常常见。各国艺术家的雕塑默默陈列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公共区域里艺术品随处可见。在旧金山转机时,艺术大师创作的殿堂级艺术作品被刻意融合成了机场装饰。这样随处可见的装饰让任何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瞬间感受到了这个城市对于艺术的尊敬与欢迎。据旧金山艺术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公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旧金山政府要求所有公共场合必须拨出其5%的预算用于购置艺术品,以此提高整个城市的景观水平。

当然这样大手笔的花销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承担得起的,不过作为当代艺术基地的美国,似乎每一个州都有类似的政策,只是预算和比例不尽相同。比如芝加哥机场的艺术品就没有那么高昂的保养及搭建费用,更多以小型衍生品为主。即使是在以严肃著称的美国行政首府,艺术品也是各个区域、政府大楼的代表,哪怕是在参议院大楼。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严肃的参议院大楼入口摆放的这个艺术品似乎有些过于诙谐。然而参观完参议院大楼之后,这样的一件黑色雕塑就显得特别合适。一方面,整个大楼处于忙碌却严肃的气氛当中,但凡到这里商议的事情都如同这件艺术品,严肃又不容含糊。而另一方面,几何形、铁架工艺的设计似乎代表着美国政府对于当代社会的包容。活力与严谨、平衡与坚韧共存,很好地代表了国家行政首府的形象。

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就尝试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项目。策展人将美术馆空间全部腾空,在巨大的美术馆空间中只有声音回荡,这是声音艺术家susan的声音艺术个展。当观众满怀期待地购票走进美术馆,却发现走进一个“空”的美术馆,在焦虑和迷茫后,会慢慢被空间中的声音吸引。人们坐下安安静静地享受声音艺术给自己带来的特殊“听”展感受。美术馆不仅仅可以看,还可以听。观众通过这样一个项目开始反思,我们已经太习惯了用眼睛这一个器官去感受艺术,其实当代艺术就是用当下的材料来表达当代的情感,我们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应该用更多未被开发的领域去尝试、去感受。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新世纪,文化真正需要的不再是被框架、被保护,而是,在你身边。随着艺术种类、艺术活动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以一种亲民的姿态将艺术传播给这个世界。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美术馆,增加观赏者的体验,各大美术馆都为自己增加了休闲娱乐的附加属性,伴随美术馆而生的咖啡店、礼品店、书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纽约无疑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之一,但人们总需要一点文化栖息地,需要一个静享时光的地方。除了咖啡馆,有没有一个更加综合的文化休闲消费场所,可以供人们暂时逃避繁忙而急促的都市生活,与身边的艺术家聊一聊艺术,既增长知识,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又可换一换思维?美国现代艺术美术馆MOMA便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推出MOMA咖啡馆、MOMA礼品店。这些礼品店、咖啡馆在艺术品的光环下,成为纽约中产阶级最喜欢逗留的地方。人们给家人购买生日礼物不再去那些普通的鲜花店、礼品店,而是专门到美术馆的礼品店购买,因为那里的礼品不仅仅代表着一件物品,更代表着送礼物者的艺术修养和品位。

你能想象在博物馆中开Party聚会是什么感觉吗?这样奇思妙想的主意就在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科学研究中心发生着。加利福尼亚科学研究中心是美国加州集科学研究以及自然、地理、动植物生活标本博物馆为一体的综合科学中心。每个季度的周五晚,成百的年轻人像走进夜店CLUB一样排队走进美术馆,因为这里有最好的DJ,酷炫的音乐。美术馆策展人在海洋展厅内邀请DJ播放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音乐,年轻男女在各种热带鱼环绕的展厅中舞动。夜晚的古生物及自然展厅也灯火通明,人们在海洋厅跳舞累了,就在热带雨林展厅中谈恋爱,这就是今天的美术馆夜生活!

回到国内的美术馆。北京的今日美术馆也在其形态和内容领域做了大胆的拓展和尝试,发起了在美术馆拥抱、睡觉及“观看”自己声音的项目。2014年情人节的前夜,四百余位艺术爱好者来到美术馆,参与了一个拥抱13分14秒的活动。人们尝试在一个看似冷漠的环境中,用长时间的拥抱获得温暖,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策展人尝试将“行为艺术”落地化、普及化,将高高在上的美术馆变成温暖的海洋。有数据显示,1分钟以内的拥抱是礼貌性,5分钟的拥抱会让彼此双方产生不适,如果你能坚持和一位陌生人长达13分钟以上的拥抱,你们俩的心跳会产生奇妙的共振,说不定你会和对方在美术馆内建立起一段不可思议的关系。

来美术馆睡觉、做梦是不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一群年轻人走进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始7天7夜乌托邦般的美术馆生活。美术馆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邀请,让大家走进美术馆睡觉做梦,7天24小时美术馆全面开放,流浪汉也可以走进美术馆,美美地睡一觉。这样的展览也许在国外美术馆发生过,但是在国内的大型美术馆还是第一次。也许会很多成年人会见怪不怪这种艺术形式,认为就是美术馆组织一次噱头宣传,但是如果一位年幼的孩子走进这样的美术馆,会发现原来艺术不是像父母、老师说的那样在冰冷的板凳上安安静静地坐4、5个小时,枯燥地画画,搞艺术可以在美术馆里睡觉、打滚。相信这次观展经验可以大大拓展儿童对艺术的理解,在他/她的内心埋下一颗艺术多样性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孩子的心里陧慢发芽成长,相信他/她们长大之后对艺术理解和欣赏会更加包容,这就是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功能,与此同时,美术馆的空间和概念在这样的展览中间慢慢得到拓展与革新。

此外,今日美术馆还同声音艺术家朱哲琴一起合作,在美术馆发起了一场“看见”声音艺术的特别项目。美术馆在空间中安置了近二百个麦克风,在展览四周设置了很多水池,整个空间变得特别“敏感”,即便观众在展厅中很小声的说话,声音都会通过水面将声波映射到展厅墙面,也就是说观众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声音。这个展览很有东方禅宗的意味,我们认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周边空间没有影响,其实我们的任何声音都会映射到墙面,都会放大在彼此的面前。开幕现场,艺术家朱哲琴带领几百名观众集体发声,当观众的声音大到一定程度,墙面的波纹就会越来越密集,最后墙面再次呈现为空白,好似一个人都没有一样。这样一个“看见”声音的艺术展览,不仅仅用最简单的艺术方式阐述了东方哲学的深奥含义,更让观众感受到了艺术本身从视觉到听觉的多重魅力。

每个人都有各自喜欢并熟悉的环境,一成不变的生活总需要一点点新鲜的血液。就像我们会热衷美剧《生活大爆炸》那样,走进那些高智商理科男看似枯燥的生活,却发现了不一样的乐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馆已经不再简单地用于收藏,展示艺术品的陈列空间,美术馆的形态在不断拓展和丰富。美术馆与公众之间的那面“墙”也在慢慢被推翻,艺术生活化的美术馆形态已从探索到被主动需求。公众可以像去咖啡馆一样在美术馆喝咖啡;周末的晚上美术馆变身为夜店;公众也可以在机场、办公大厅等公共空间观赏到美术馆级的艺术品。试图了解一下美术馆、博物馆的生活吧,说不定那里的艺术生活更适合你。

高鹏:今日美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雍文昴

猜你喜欢

美术馆艺术品艺术
纸的艺术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食物也是艺术品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艺术品被盗
爆笑街头艺术
加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