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微广播剧与广播剧异同之比较

2016-05-14李多娇

中国广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广播剧制作传播

李多娇

【摘要】本文通过对融媒体环境下微广播剧与广播剧在传播方式、制作成本、写作方式、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总结出:融媒体环境下微广播剧不仅不会取代广播剧,反而会推动广播剧的市场化进程,融媒体环境下广播剧将与微广播剧并驾齐驱、各展所长、共荣共存。

【关键词】微广播剧 广播剧 传播 制作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由电台录制的广播剧《危险》,自此电台开始了广播剧制作史,迄今已近百年。广播剧是由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演出的戏剧,它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微广播剧则基本具有广播剧的审美特征,根据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员电台讨论结果,将微广播剧定义为时长基本锁定在3~8分钟的微型广播剧。应该说,微广播剧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这种时间更短小的形式更便于网友收听,也便于车载人群非集中注意力的伴随式收听。但微广播剧(以下简称微剧)虽具有广播剧的基因,却又与广播剧存在很多不同。

一、传播方式

当今,在传播媒介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趋势之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然而即便是在融媒体环境下共生,传播方式的不同仍然是微剧与广播剧最大的不同点。微剧本身就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产物,它可以将不同介质的媒体融合在一起,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互联网平台,微剧都可以得到传播,而广播剧的传播在今天更多地仍然是依赖传统广播媒体。

在传统广播媒体中,广播剧的传播为单向传播,电台播出,听众接收,听众是终点,听众收听往往意味着传播行为结束。而融媒体时代,微剧不仅可以通过电台播出,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传播。受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电台等点击收听或下载收听,相对于收听行为,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收听者都可能成为传播者。所以,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即结束,新媒体中的收听则意味着新一轮传播的开始,这就注定微剧比广播剧更容易得以传播。而且,新媒体传播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的互动性,制作方可以很直观地通过点击量和评论了解作品是否受欢迎,因而,在新媒体中微剧的发展空间更游刃有余。比如2016年春节期间,沈阳都市广播推出“感动沈阳”系列微剧,十部微剧在广播与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线上、线下衔接播出,新媒体平台对传统广播形成很好的延续,尤其是对于公众号及微博的转发,使“感动沈阳”系列微剧的传播接连不断。

那么,广播剧为何不可以在新媒体中传播呢?新媒体犹如一个舞台,谁都可以来长袖善舞,广播剧当然也可以,比如热播剧《芈月传》与《寂寞空庭春欲晚》的广播剧版本均在企鹅客户端与电视剧同时上线,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内容”的博大与兼收并蓄。广播剧《芈月传》上线三个月,点击量过两亿,而《寂寞空庭春欲晚》广播剧上线不到一个月点击量达到八千万。可见,广播剧在新媒体中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不过,广播剧相对于微剧,时间长、体量大,更受版权的约束,碍于网络流量与下载的限制,广播剧目前在新媒体中多为点击收听,而短小的微剧则更适合点对点地传播,微剧三五分钟的时长,更契合信息碎片化时代人们的收听习惯。

二、制作成本与资金来源

传统广播剧每集均在20分钟以上,剧情复杂、人物角色多样,这就要求制作广播剧前期必须要有一定的创作阵容,录制中必须有固定的录音棚和相关设备,以及相当的资金保障。迄今为止,传统广播剧大多仍以政府扶持资金为主,作品也大多以弘扬主旋律为主。网络时代到来后,网络上也出现了由市场运作的广播剧,但也付出了较大的制作成本。而微剧,体量小巧,相对于广播剧,制作流程简化,三五个广播剧爱好者即便在没有专业录音棚和设备的情况下,利用电脑、电话也可以完成录制合成。因为制作流程简单、成本低,所以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个体开始参与到微剧的创作中。

在2014年底举行的“幸福余姚杯第三届微广播剧大赛”中,非专业广播人员制作的参赛作品达到三分之一,这表明,微剧作为传统广播融媒体环境下的节目形式,充分适应了现代人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收听的习惯。也是由于微剧轻巧灵活、便于原创的特性,从而实现了微剧的低成本、广传播。

三、写作方式

广播剧篇幅长,因而创作的空间大。在角色设定、情节展开、人物对白上都可做充分的设计和铺展;由于微剧时长的限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故事,抓住人的耳朵,将人物的情感、境界传达到位,则对创作有更严格的要求,要么生活气息浓郁,要么制作精巧,二者兼而有之则为上品。

传统广播剧按类别可分为超长连续剧、连续剧、单本剧与短剧。在微剧出现之前,20分钟以内的广播短剧是广播剧家族中体量最为短小灵便的。同为“小身材”,微剧的写作方式基本接近短剧,两者具有相同的审美特征,“成功的广播短剧或以生活气息见长、或以构思精巧取胜,或因生动的表演而出彩,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那就是:奇巧、精致、机趣。”①为了实现这一美学特征,微剧的创作过程都呈现出不同的节奏。

恰当的开头是一部戏剧作品必不可少的。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奠基人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曾经说过:“我希望戏剧家写第一幕时,能把所有情节的基础都包括在内,并把可能以其他方法引进的一切别的东西排除在外。第一幕往往不必提供完全理解主题所需要的一切消息,剧中所有的任务也不必都在第一幕里出现 ,只要提到它们一下,或让那些在第一幕出现的人物去寻找它们就够了”。② 广播剧的开头可以做充分的铺垫,但微剧的开头却往往采用陡起的方式,干净利落地交代矛盾。如笔者创作的微剧《带着丈夫出嫁》,仅用两句对白,就交代清楚了人物关系以及主要矛盾。

【农家院的自然杂音

【饭碗重重搁在桌子上的声音

刘琼:(着急气愤)徐自武,你到底要干啥!连着两顿饭没吃了,你想绝食呀!

徐自武:对,我就是绝食,刘琼,我再跟你说一遍,咱俩不离婚,我就不吃饭。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会让丈夫如此决绝地要求离婚?究竟是什么样的夫妻关系,会让丈夫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要挟对方?丈夫在家庭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弱势地位,才会以绝食来抗议?妻子又何以对丈夫如此包容呢?此微剧仅仅用两句对白,就让听众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

以陡起的方式开头是微剧普适的创作手法,而精减角色,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让主角发声,也是微剧的创作规律。广播剧通常按篇幅可设定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角色阵容,而微剧则需要尽量减少出场人次,将故事与台词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比如笔者创作的爱国题材微剧《最美丽》,剧中共有五个角色,但剧中90%的台词都集中在两个主要角色身上——美国的新移民越南人老阮和中国人佟心,以美国大兵的身份在伊拉克的战场上出生入死,战争的残酷让佟心最终意识到和平的中国才是自己永远的家园。佟心与老阮的对话发生在美国战场上,而其他的三个配角都以路人的身份擦肩而过,他们虽然是只言片语,却让人感受到一个欣欣向荣腾飞的中国。

【皮鞋在石板路上脚步匆匆的声音

路人甲:(打电话)对,忙死了,美国还不是一样让我给做代加工。(撞了一下)哎呦,对不起,对不起。

佟心:没关系。

路人乙: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我的新家。(渐远)

【船划水的声音

船家:先生要不要坐船啊,坐乌篷船,赏西湖美景啊?

佟心:好啊,靠过来吧。

【登船,船划水的声音

佟心:(独白)老阮,我现在正泛舟西湖,此时我真切地体会到,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不是拥有多少美元,而是自己还活着。怎么样,兄弟?中国怎么样?没有对比你永远不知道她有多好,不离开她,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她。老阮,你在天有灵,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人们的一颦一笑,你一定都看见了吧,你喜欢这儿吗?兄弟,如果喜欢,就和你的外婆一同留下吧。

除去开头方式与角色设计等的不同,在内容选择上广播剧与微剧也存在差异。作为内容生产者,生产一流的内容、特别是现象级的内容仍然是第一要务。因而,作为相同的节目形态,广播剧的取材更宽泛,无论是历史剧还是青春剧,广播剧都可驾驭;但微剧,因传播媒介的不同,导致其目前的受众群稍窄于广播剧,更多地被年轻人所接受,因而在内容选择上,微剧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休闲气质,更符合青年人的审美。

四、发展趋势

当下,在传统媒体中生存了近一个世纪的广播剧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内容和传播渠道都在发生着改变,网络广播剧如网络电视剧一样,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与追捧,专业广播人制作的广播剧也会上传到互联网进行二次传播,这就解决了传统广播定时传送、单向传播产生的供需矛盾。互联网的普及,使广播剧越来越多地影响移动和在家收听的人群。而微剧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更贴近市场、更多被市场所接受,除去在网络各应用软件集中上传收听外,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也推出自己的微剧。“中国微广播剧”微信订阅号是一个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推出的专业微剧推送平台。除去这样的专业公众微信订阅号外,目前越来越多的微信订阅号中开始出现音频推送,而且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瞄准微信这一产品,将之穿插在自己的订阅号中每天推送给大客户。目前,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也已设立微剧奖项,由香港中文大学和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共同出品的广播微剧《打酱油》成为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13~2014年度)的第一部微剧。各省市也纷纷开始设立微剧政府奖,浙江省已于2014年设立微剧政府奖。

由此可见,微剧既可以是网络中的“休闲快餐”,也可以是传统媒体中的“经典之作”,它既能在商业环境中发光,又能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经说过:“正是由于传播方式的变化才引发了媒介本身的变化。就像对报纸时代、广播时代、电视时代的内容和传播形式的研究一样,在网络时代,以休闲和填空为主的休闲节目形态‘微剧也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③目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强烈冲击,广播剧作为传统媒体的产品,它的生存环境与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但事情往往有其一体两面之处,传统广播剧受冲击的同时,融媒体环境也将促进广播剧的创新,改变其缺陷和问题。新媒体来了,但传统媒体依然保有它的市场份额,因而,笔者认为,作为广播剧的一种变体,微剧这种顺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物,不仅不会取代广播剧,就像微电影取代不了电影、网络剧挤不垮电视剧一样,相反,微剧的出现反而会推动广播剧的市场化进程。笔者相信,融媒体环境下,广播剧将与微剧并驾齐驱,各展所长,共荣共存。

注 释

① 吕卉 《奇巧、精致、机趣——试论广播短剧的审美特征》,《中国广播》,2006年第7期。

② 【英】阿·尼柯尔 《西欧戏剧理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③彭程 《网络“微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hwXygd0tnGxZ-ZwG6FYw5IDjiG9qp9GTqAaw5Q3kzPJABFuHbvbrGom-08FaFBNGUCRVqzxGzFeAfnduxO13d8kYTcqHozMfjQE1kqPiW3.

参考文献

1.殷满仓 《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 《今传媒》,2015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广播剧制作传播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