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中介之乱象丛生
2016-05-14攸宁
攸宁
地产中介历来被认为是准入门槛较低的行业,从业者的不专业、流动性大成为行业饱受诟病的根源。尤其,近段时间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为地产行业奉上了一场久违的盛宴。与之伴随而生的,是真伪房源、虚假信息、交易漏洞、资金安全等种种乱象。
一、虚假房源之殇
新一轮房产中介的争斗是从2015年3月链家进入上海开始的。入沪伊始,链家在大街小巷打出的第一波广告是“真房源”。这应该算是切中了二手房市场的痛点。
虚假房源的问题,伴随着当年的第三方互联网房产平台而来。初建平台的初衷是让没有能力自建网站的房地产中介企业们有个公开展示、比价的平台;购房者们,也能够最快地筛选出心仪的房源。然而,事情很快变味。各个中介企业挂上来的房源,实在太多太杂了。且不论业主本身就会多处挂牌,单说由于第三方平台审核机制的不完善,许多假图片、假价格、乃至根本不存在的房源,都出现在平台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信息传递。即使平台方建立举报、奖励等机制,但虚假房源还是不断滋生。
而这其中,又以虚假价格最让人头疼。同一套房子,照片都类似(有的可能是盗图),却出现了数个不同的价格。按照购房者惯常的心理,会挑一个较低的价格去电中介询问。于是,为了吸引购房者来电,房子的价格越挂越低,离业主原本开出的价格越来越远。那么,中介对于购房者打来的电话是怎么应付的?行话叫“转盘”,通常的借口是:“这套房子刚刚卖掉,小区里还有一套类似的,不过业主挂的价格比较高,您要不要看看?”
在这一点上,新兴的互联网中介们做得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哪怕是在自己的网站上,有些互联网中介的经纪人仍习惯性地报低价格,并以相似的“转盘”手段解决问题。
二、垄断房源之痛
在激烈的竞争中,地产中介也面临着行业重新洗牌,一部分超大规模的品牌机构正在吞噬中小机构,线上线下,齐头并举垄断房源信息。对于一条街上,五百米内,两家同一品牌的中介机构,大家早已见怪不怪,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占据资源、把控房源。
这一轮互联网对房地产的改造,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在剔除第三方平台“虚假房源”毒瘤的同时,购房者的习惯也悄悄改变了。房源信息多且真实的网站无疑更受青睐,而强者恒强的态势也越发明显。
三、不对等的“签赔”
为争夺房源,经纪人们使上了浑身解数。有的在小区附近送伞送油,“收买人心”;有的在门口“拦截”看房客;甚至有的冒充竞争对手打电话抹黑等种种见不得光的手段,常见网端、报端。
近日,又出现了关于“独家速销签赔”的新事物。所谓速销,或者称为独家房源、签赔房源,相当于中介与业主的一个对赌协议。业主承诺1-3个月之内在某中介独家挂牌,作为回报,该中介将把房源置于网站显眼位置。如果业主违约找其他中介代理或“手拉手”成交,要赔给该中介相当于佣金的一笔巨款;而在业主同意签约速销后,中介会给业主一笔一般为1000元至2000元的奖励金。
签赔本身没问题,问题是权利义务应该对等。比如中介违约只赔几千元,而卖房者违约却一赔就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这是明显的不对称。更有消费者投诉,签了速销合约的业主以高价挂出,反而被合约“套牢”,因而丧失了在别处成交的机会。购房者与中介机构相比,在信息获取上始终出于不利地位。
四、无止境的“佣金战”
从2014年年底开始放开了房地产佣金费率,直接催生了爱屋吉屋、搜房网、房多多等一批互联网中介的崛起,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佣金战”便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众所周知,较低的佣金水平无法支撑用传统“开门店”方式覆盖更多的房源和客源。几家打着低佣金旗号的中介企业,都没有自己的门店。而没有门店的互联网中介,在房源上始终吃亏。
如此,中介市场形成了一个怪圈,大规模的传统中介以高佣金、高收费,维持着一个高成本、高投入的模式;其他新兴企业则试图用低成本、低投入的做法,来实现低佣金、低收费的可能。一片“狼性”混战中,原本该是企业最关切的“用户体验”问题,却有意无意地被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