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地飞行,协作共赢
2016-05-14朱明丽孙同举
朱明丽 孙同举
【摘要】东港电台开办新农村广播以来,通过举办“东港广播美丽乡村行”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努力贴近农民生活,实现了广播在乡村的基本覆盖。同时,加强与中央级和市级广播电台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双赢,为东港新农村广播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东港电台 中央电台 农村广播 携手 接地气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中央或省级广播希望对农节目接地气、有泥土味,一些县级广播却渴望“高大上”、追求“都市化”和“时尚化”。城镇化发展使县级广播都市化成为一种潮流,但县级广播的发展应该根据地域特色来进行定位。比如:苏州、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区,城市群密度大,一些区县广播既生存在夹缝中又处于城市圈,地理优势决定了频率定位,办交通广播、音乐广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更多的县依然以农业为主体,就需要放低身段,“贴地飞行”,踏踏实实办农村需要的广播,老老实实办农民喜欢的节目。
东港是一个县级市,64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渔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东港广播有6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全市23个乡镇广播站有广播设备164台,239个村有广播放大站,基本实现广播传输专杆专线化。20世纪90年代电视开始在农村普及以及互联网络的盛行,广播逐渐退出了在农村第一媒体的角色,广播喇叭也从农村的上空消失。
当农民沉浸在电视媒体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的时候,就像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市一样,广播开始在城市化里寻找出路。东港电台同样经历了广播又一轮春天所带来的喜悦和效益,娱乐化、流行化的节目风格吸引了大量的渴望城市化生活的听众。但随着广播娱乐化节目普遍创新不足、受众人口结构的单一、中老年人乡情的回归等变化,县级广播的城市化道路越来越狭窄。
东港电台从2007年开始将原有的频率更名为新农村广播,一是借助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占据政策的高地;二是在中央、省、市、县四级广播覆盖的困境下,走出同质化的圈子,发出自己的个性声音;三是向广大农村要听众,再现80年代农村广袤大地的“大喇叭”辉煌。
一、“贴地飞行”,完成乡村广播全覆盖
从2007年6月5日开播新农村广播至今,东港电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频道的推广、发展和覆盖。
(一)以服务为牵动,办农民需要的广播
十年以前,东港电台也有过不断“尝鲜”的尝试,在广播娱乐化节目吃香的时代,曾有过花哨的节目名称、不知所云的脱口秀、嘻哈无厘头的互动参与节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一年年的改版中被淘汰。“凸显地域、服务三农”成为2007年后东港电台的发展新思路。《热线八九帮你办》是东港电台一档近20年的品牌栏目,在此基础上开办了《电话赶大集》节目,专门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各种果蔬、农机具、土地转让、招工找工都可以一个电话完成,冬天最热闹的就是卖年猪;《金土地》节目常年连线本地专家服务三农,农科技术直接到地头;《咱村也有文艺人》是农民草根文艺的大舞台,在东港农村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坚持办好青少节目《伴你成长》,“成长基金”多次为特困家庭学生雪中送炭,节目影响力日益凸显,2014年获得国家级鼓励奖。2015年开办了《法制热线》栏目,1月1日播出时节目设置是30分钟,运行一个月后,听众纷纷打电话说时间太短,春节后调整到了60分钟,以解答听众热线为主,土地流转、财产纠纷、劳务纠纷、房屋买卖过户,每天都是听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行风热线》节目多年来一直最受关注,被誉为东港最有公信力的新闻品牌,农民热线的密集参与,说明了节目在乡村的热度,也体现出了东港电台办节目的温度。现在,每天15分钟的《东港新闻》记者编辑达到十几人,每年举办的培养农民通讯员的培训班、“百姓说新闻”户外活动,成为东港地区权威新闻品牌。
实践证明,基层广播只有办最贴近本土的节目,只有打服务的品牌,才会受到听众的喜欢,才会在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移动终端的包围中突围出来,成为本地具有真正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二)以活动为载体,开发农村广播大市场
自2007年8月起,东港电台组织开展了“东港广播乡村行”系列户外采访直播活动,把看得见的广播送到乡下、田间地头、渔港码头。“东港广播乡村行”每年开展户外直播10余场次,2013年更名为“东港广播美丽乡村行”。例如:2015年7月4日到6日,“东港美丽乡村行”邀请中央电台乡村之声以及北京、天津等11家中央级和省市级广播媒体齐聚东港,报道东港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把此项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东港广播美丽乡村行”积累了丰富的户外活动经验,现在东港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由东港电台来承办,像历年的海鲜文化节、第六届中国草莓文化节(四川双流第二届)、国家大型纪念活动的群众歌咏会等,由此带来的政治影响、社会反响显而易见。
(三)送音箱进大棚,完成广播硬覆盖
从2007年开始,东港广播大喇叭村级覆盖工程开始启动,利用各部门扶贫款进行转化,为每个村投入两万多元,完成各个村级的大喇叭覆盖,到2014年有11个村完成设备安装。但随后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大喇叭经常被投诉扰民,或不能专门用来转播调频广播节目,更多用于当地村里的通知会议使用。于是从2009年开始,东港电台调整思路,一是定制调频音箱免费进大棚;二是把收音机作为奖品免费给农民;三是把大喇叭作为应急广播工程来做。截至2015年累计投入资金35万多元,为农村发放调频小音箱8000多个,发放收音机5000多个。
2009年,东港电台给龙王庙镇第一批大棚户送去了100多台小音箱。当时,许多大棚户对免费送上门的小音箱并不感兴趣,可是没过多久,龙王庙其他村的农户们纷纷要求村里联系电台,希望小音箱也能发放到他们的大棚里。黑沟镇黑沟村的6家种植户大棚里的小音箱至今还在响着,种植户汪喜顺告诉记者:“六年了,小音箱坏了我修了几次,修不好,我还到市里的商店专门买来听。”汪喜顺后来还成为了东港电台的农民通讯员。
黄土坎镇山河村是东港市第一家引进大喇叭覆盖工程的,六年来,村里专门成立了广播室,设专人负责管理,每天坚持两个时段的对农广播播放。应急的时候,广播的通知消息农民坐在炕头上或在田间地头就能收听到。广播入村入户,农村干部群众是欢迎的。农民说,听广播不花钱、不费电,说的都是农民的事,大棚里干活可以听,洗衣做饭也能听。村干部则认为,这不仅巩固了农村思想舆论阵地,还能借助该平台做应急动员工作,多了一条高效便捷的信息通道。
2014年,东港电台的大喇叭、小音箱覆盖工作作为惠农工程,成为丹东市群众路线教育工作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东港电台在完成广播传输数字化改造后,将继续东港应急广播的终端监控中心的建设。到今天,东港电台可以说完成了广播在乡村的基本覆盖,广播节目已经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收听率。
二、协作双赢,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制高点
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东港的草莓大棚、蔬菜大棚和浅海养殖业发展得非常迅猛,农民工返乡现象很普遍。目前,农村有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四德建设任重道远;二是信仰杂乱,而且畸形发展;三是农村生态破坏较为严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在2012年开播,省级台的乡村广播也陆续开播,在全国同时形成了办农村广播的大气候,农民也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类型化广播。东港电台坚信,办农村广播大有可为,特别是县级电台,办农村广播更具有先天优势。
目前,在东港可以收听的频率有中央级两套、省级一套、丹东市级四套、外县一套。“不怕广播频率多,就怕没人听广播。”2007年东港电台引入了中央电台中国之声频率,2013年又引入了中央电台中国乡村之声频率。引进中国乡村之声的目的,就是想进一步拓展农村广播市场,扩大广播在农村影响力,同时可以顺势启动原有乡镇的广播频率。为了优化频率资源,方便农民收听,东港电台与中国乡村之声协商后,重新包装推出了107.9新农村广播频率,于2015年1月1日正式推出。频率以中国乡村之声节目为骨干,在重播时段加入东港电台自办对农节目,如《东港新闻》 《行风热线》《热线八九帮你办》《金土地》《咱村也有文艺人》《电话赶大集》《乡村特卖会》《法制热线》《伴你成长》等。从运行一年来有三个显著的效果:一是节省了地方电台的人力资源,可以腾出手来精办节目,部分主持人又充实到记者队伍中,采写三农新闻的量大大增加,也加大了为中国乡村之声的传稿频次;二是丰富了节目内容,中央及地方资讯纵贯到底、优势互补,增加了频道的厚度和深度;三是方便了农民的收听,真正做到了田园之声、绿色广播。
放开广播资源市场,引进优质广播资源,与大台合作,才有机会接触到更大的广播舞台,才有机会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协作双赢。
三、东港电台新农村广播的开播经验
第一,大树底下好乘凉。东港电台在2007年开播新农村广播后即与辽宁乡村广播合作,引进优质节目资源,并加入全国农村广播联盟,经常有机会参与全国农广年会,学习经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2012年9月26日正式开播,东港电台开始了与中央电台的合作。
第二,借船出海,壮大自我。2014年5月,中国乡村之声公益品牌“广播惠农·爱在乡村”系列活动走进辽宁东港,农科、医疗、文化三下乡,在北井子镇举办了大型文化活动。东港的农民有机会与朱之文、张学敏这样的草根明星同台演出,东港电台直播了当天乡村之声关于东港宣传日的特别节目,市政府主要领导接受乡村广播专访,由此,东港电台在地方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得以彰显。2014年8月至10月,东港电台参与了中国乡村之声发起的“记忆乡愁”征文活动,负责丹东地区组稿活动,并获得组织奖。2015年7月4日~6日,东港电台与中国乡村之声、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联手,主办、承办了辽宁东港“美丽乡村行”联合采访直播活动,邀请十一家省市级广播媒体参与,评书演员张少佐老师公益出演,再次通过广播媒体把东港三农发展和乡村旅游推向全国。
第三,资源共享,协作双赢。县级广播因为受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影响,很多时候办节目力不从心,频率整合之后,可以一个频率汇集最优势节目资源,办精品节目。而中国乡村之声也需要借助地方广播平台落地全国乡村,这是双方协作、合作的基础和根本。而且,随着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农村文化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县级广播也有望在与中央电台合作的同时,获得政策上的扶持。
县级广播有理由迎来新的春天:三农政策的延续性、农民工回归、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广播会在第一时间成为三农政策的有效载体;在数字电视的冲击下,不可否认县级电视收视率等持续走低,以及县级报纸读者的流失,广播开始回归人们的视野;人类乡情的回归,农村广播正成为新的乡愁所依。广播有着几十年的群众基础,带给我们的回忆更久远、更持久。
县级电台如何办好对农广播,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当中,还有许多困难,比如资金、人才、节目创新等。但其宗旨不应改变:放低身段贴心服务三农,走进乡村办好地域广播,敞开大门培育广播市场,正确引导占领三农阵地。
(作者单位:东港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