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山国铭文异体字研究
2016-05-14李敏
摘 要:战国时期以平山三器为代表的中山国铭文独具特色。通过对铭文中的异体字从异写字和异构字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山国铭文用字尽管存在不规范现象,但仍可作为三晋文字体系之外的独立一系。
关键词:中山国 平山三器 异体字
战国时期中山国铜器以平山三器为代表,包括中山王大鼎、中山王方壶、中山王圆壶。其铭文字形修长优美,多异体字。
异体字与正体字相对,指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形体不同的字。包括异写字和异构字:异写字是因书写不同而形成的异形,如笔画的位置、直曲、增省、分合等;异构字是因形体构成不同而形成的异形,如改换、增减表义或表音的构件等。
文章遵循“隶定尽量忠于原字形”的原则,以《说文》小篆形体为正体字,与之相别则为异体字,对平山三器铭文作以下分类及举例。
一、异写字
平山三器铭文中的异写字主要分为以下四点:1.笔画的长短不同。三器铭文字形整体规整紧凑,重心上移,横笔平直刚劲,竖笔以悬针状收尾,呈现出修长的美感。2.笔画的曲直不同。笔画的曲直表现为在原字的基础上拉伸、弯曲笔画,是对文字的美化和修饰,并无实际意义。3.笔画有增省。如铭文“母”增加笔画变成“毋”。4.笔画有分合。如铭文“丞”变成“”,笔画分化。
二、异构字
(一)改换表义构件
1.铭文“虖”改换表义构件“虍”为“口”,变成“呼”;如:
(1)而皇才于少君虖?
2.铭文“禝”改换表义构件“礻”为“禾”,变成“稷”;如:
(2)于虖折哉,社禝其庶虖?
3.铭文“厇”改换表义构件“厂”为“宀”,变成“宅”;如:
(3)考厇唯型。
4.铭文“憼”改换表义构件“心”为“亻”,变成“儆”;如:
(4)诋郾之讹,以憼嗣王。
5.铭文“軆”改换表义构件“身”为“骨”,变成“体”;如:
(5)述定君臣之位,上下之軆。
按:上文所举的例子中,互相改换的表义构件之间多是同义或近义关系。它们取义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构件不同。如例(5),铭文“軆”后来的小篆形体变为“体”“身”与“骨”是近义构件。《说文》:“身,躳也。象人之身。从人,厂声。凡身之属皆从身。”甲骨文形体像一个女人挺着大肚子,后借代引申为“躯体”。《说文》:“骨,肉之覆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属皆从骨。”所以“骨”是“身”的组成部分,构件表义范围缩小。在先秦出土文献中,“身”字及以“身”作构件的字出现的频率要大大高于“骨”字及其构件字。这与意义的全面、完整有关。
(二)改换表音构件
1.铭文“ ”改换表音构件“昏”为“门”,变成“闻”;如:
(6)寡人 之,蒦其汋于人施,宁汋于渊。
2.铭文“”改换表音构件“尸”为“亻”,变成“仁”;如:
(7)亡不 ,敬顺天德。
3.铭文“庿”改换表音构件“苗”为“朝”,变成“庙”;如:
(8)外之则将使上勤于天子之庿。
4.铭文“汸”改换表音构件“方”为“旁”,变成“滂”;如:
(9)驭右和同,四牡汸汸。
5.铭文“詻”改换表音构件“各”为“咢”,变成“谔”;如:
(10)隹司马赒訢詻战怒。
按:在平山三器铭文中,改换表音构件的例子较少,互换的构件上古音多声相近,韵相同。如例(6),“昏”晓母文韵,“门”明母文韵,二者声符相近,韵部相同,记录职能相同,可以互换。大多改换表音构件前的铭文字体没有被《说文》收录,说明“书同文”时被舍弃。
(三)增加构件
1.铭文“隹”增加“忄”构件,变成“惟”;如:
(11)隹十四年,中山王错诈贞。
2.铭文“ ”增加“彳”构件,变成“德”;如:
(12)论其 ,省其形,亡不顺道。
3.铭文“右”增加“亻”构件,变成“佑”;如:
(13)敬顺天 ,以佐右寡人。
4.铭文“解”增加“忄”构件,变成“懈”;如:
(14)夙夜不解,以诱道寡人。
5.铭文“豊”增加“礻”构件,变成“礼”;如:
(15)不用豊宜,不顾逆顺。
按:上文所举的例子中,铭文比小篆字体少构件,而且构件多表义构件。但记录职能相同,是小篆字体的异构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以平山三器为代表的铜器铭文用字的不规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用字标准。在原字体的基础上增加表义构件,主要作用是进一步突出该字所表达的意义或所要表达的某个特殊的意义。如例4增加“忄”构件,强调内心的活动;例(15)增加“礻”构件,强调祭祀方面的内容。这是符合语言演变规律的。
(四)减省构件
1.铭文“弃”减省“世”构件,变成“弃”;如:
(16)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
2.铭文“ ”减省“辶”构件,变成“率”;如:
(17)亡不 ,敬顺天德。
3.铭文“智”减省“日”构件,变成“知”;如:
(18)今余方壮,智天若否。
4.铭文“赁”减省“贝”构件,变成“任”;如:
(19)智社禝之赁,臣主之宜。
5.铭文“灋”减省“廌”构件,变成“法”;如:
(20)可灋可尚,以乡上帝。
按:上文所举的例子中,铭文比小篆字体多表义构件。这些铭文大多是会意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增加表义符号,能使所要表达的意义更为突出、细致、直观。如“佐”“型”“举”三字,在原字的基础上都增加“犬”构件。由此可以窥探并证实犬在当时人们狩猎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平山三器铭文中,比较突出的还有“彳”构件和“止”构件在同一个字中的重复使用,其作用是强调、突出行走的动作等。
(五)构件的位置不同
1.铭文“啓”变成“启”,构件“口”的位置不同。如:
(21)率师征郾,大啓邦宇。
按:在三器铭文中,这类例子较少。上例中因“口”构件位置的不同,使上下结构的“啓”变成了左右结构的“启”,但并不影响其记录职能。构件位置的变化能使字形更加紧凑、美观。
(六)改换成字构件
1.铭文“郾”改换成“燕”;如:
(22)斁郾吉金,鋳为彝壶。
2.铭文“辠”改换成“罪”;如:
(23)隹又死辠,及叄世。
3.铭文“”改换成“谋”;如:
(24)氏以寡人许之, 虑接从。
4.铭文“”改换成“邻”;如:
(25)邦难亲,仇人才彷。
5.铭文“”改换成“绝”;如:
(26)臣主易立,以内邵公之业。
按:在这些改换成字构件的用例中,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字是当时当地所造,后来不用,如铭文“”“”等。有些字与历史渊源有关,如铭文“郾”字按后来写法本应作“燕”,周代燕国自称为“郾”,因而其他邻国沿袭;又如铭文“辠”改换成“罪”,《说文》:“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罪”从网、从非,本义指捕鱼竹网,后本义不用,承担了“辠”的意义。
三、结语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山国在七雄中艰难复兴。史料对其记载较少,平山三器等文物的出现,使我们对中山国的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三器铭文结构严谨、造型优美,颇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文章以铭文中的异体字为研究对象,分异写字和异构字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我们发现:在秦代“书同文”之前,汉字形体还没统一的情况下,中山国铭文用字还是存在大量不规范现象的。其字体来源有: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晋系文字、楚系文字,还有为数不少的独创字。通过表音或表义构件的增减、改换等手段表达特殊的意义,别具特色,可作为三晋系文字之外的另一系文字。
平山三器铭文异体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文字是发展变化的,无论是笔画还是构件,都会因社会需要而历时变化,这符合文字的发展规律。其次诸侯割据导致各国之间相对封闭,交流较少,慢慢使相互之间的文字形体有了差异。最后刀具及刻法的不同也很关键,三器铭文呈现一种线条美,并且起笔收笔尖利就与之密切相关。
注释:
[1]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0-86頁。
参考文献:
[1]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张素凤.中山王错方壶和鼎铭文字用研究[J].励耘学刊(语言卷),2005,(2).
[3]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黄文杰.汉代石刻文献中的异构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6]孙合肥.战国文字形体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7]王颖.战国中山国文字构形特点试探[J].社会科学界,2005,(S1).
(李敏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