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实秋语文阅读教学思想
2016-05-14张培培
梁实秋的部分文章谈到自己对语文阅读的看法,也有对自己老师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记述。阅读有关文献,笔者发现,梁实秋以一个文学家的视野观照语文教育,并立足于中外语言文化规律的实践,理论内涵深邃,别具一格。梁实秋的许多文章都流露出他的语文教育倾向,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主要引发笔者以下两个方向的思考: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内容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课内阅读材料的选择,先白话再古文,做到层次阅读
《国文与国语》中,梁实秋说:“古文还是要读的。其中的章法、句法、辞藻都是很有价值的。不过要在白话文通了之后再读为宜。这是一个程序的问题……白话文通了之后再读古文,可以增加许多行文的技巧,使白话文变得简洁些,使白话文更像文……小学注意语言,初中注重文字,循序渐进。”[1]梁实秋的这段话,一方面阐述了阅读古文的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了有层次、有顺序阅读的必要性。且不说他所建议的详细施行办法是否妥当,“先白话后古文”的阅读层次,对于打好语言基础以及进一步长进是有帮助的,也是符合语文规律的。学生自主阅读缺乏识别力,读不懂的、不该读的文章,教师可以制定层次阅读的内容以保证阅读质量,从语言、价值取向上对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选择提出合适的建议与指导。
(二)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阅读量,加强学生语言积累
在《语言、文字、文学》里,他说“学外文可以帮助我们清理思路,因为外文有一套文法正好可以补我们中国文字过分含蓄朦胧的毛病。诗词歌赋是我们文学传统最优秀的成果,从诗词歌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国文字之妙。”[2]梁实秋自己便是一名涉猎广泛的阅读者,精通外国文学,也有深厚的国学功底,这对他授课和写文章的益处显而易见。加强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很有必要。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科书上的几篇文章,学生缺乏比较,也就很难产生语文阅读审美。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现当代作品要介绍,传统文学与外国文学精品也要常读;二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略读与浏览可以作为好的阅读方式加以介绍,也应做出细致计划;三要加强对各种语言材料的积累,背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学生只有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朗读教学
(一)语文朗读教学要做好朗读示范,以读代讲,重视散文的朗读
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梁实秋怀念了老师徐锦澄的朗读示范: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3]好的朗读,能以读代讲,使学生学习课文的效率事半功倍,对于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散文的朗读》一篇中,梁实秋还特别提出散文和诗一样可以朗读,他的老师江北人徐先生、天津人陈敬侯先生都能朗诵出文章的韵味,“我们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的体会到文章的美妙。”[2]梁实秋强调散文的朗读是很有远见的,现在中学课文多数是现当代散文,重视散文朗读是必要的。教师做好朗读示范,即便不能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但对于文章的内蕴、情感的把握很有益处。梁实秋也说,“文章不经朗诵,难以牢记在心,“而且古今至文,熟读之后,我们作文虽不必套用它的笔调,其起承转合的章法,摅词璃藻的功夫,是永远值得我们参考的。”[2]借助于朗读,帮助学生记忆,培养语感,有助于语文功底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鼓励学生朗读可以潜移默化地产生语文效应。
(二)语文朗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技巧,注重入情与造境,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实秋记述了一次梁启超的演讲,让当时作为学生的梁实秋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任公的富有感情地朗读,“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笔者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3]有技巧的朗读需要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丰富的内容,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印象,加强学生对语文与生命的感知力与敏感度。文中还说,“先生朗诵诗句时如同表演,时而痛哭流涕,学生也跟着拭泪,时而他又在涕泗横流中大笑。”[3]梁任公凭着对文学作品的熟悉与深入的体会,情之所至便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之中。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教师投入感情,教师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才能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情怀,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忽视了语文阅读的质量、积累、审美与体验。梁实秋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虽然不多、零散且阐释的深度有限,但因立足于民族传统、开阔的国际视野与自身的成功实践而具有一定说服力,也因理论成分少实际应用经验多而更具教学实用性。希望能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学习者以帮助。
参考文献:
[1]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2]梁实秋.梁实秋散文第四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3]梁实秋.梁实秋散文第一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张培培 青海省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 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