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6-05-14刘军兵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采取的是“满堂灌”、“输液式”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剖析占据整个课堂,课堂教学的一切由教师包揽,问题由教师提出,答案由教师告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处在被动的死记硬背的状态,问题意识无从产生,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被剥夺,自主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培养与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多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求真、求实品质,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日常工作学习,都需要有质疑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只有在质疑精神的感召下,学生才会产生探究事物真相的动力。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比较强烈,为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初,教师要注意设疑,抛砖引玉,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教师提出“为什么最后母亲遵从小孩子的意见,不走大路而走小路?”,学生的讨论从老人的忍让品质,上升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使问题在讨论探究中更接近于文本意旨。更可贵的是,学生们在讨论中结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自己日常关爱的点点滴滴,现身说法,进而更深切地理解了老人对孩子无私的爱。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出问题,例如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作者说,他背上与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意旨就是歌颂母爱这么简单吗?爱应该是双向的,孩子对长辈的爱感到特别温暖,作为晚辈,应该如何知恩、感恩、报恩?”等,学生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逐渐进入了课文的情感世界,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个中心,真正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把课堂学习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特别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提问模式,开展学生相互之间的提问、交流与探究活动。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不能解决的,可以在小组内探究解决。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藤野先生认真教学,关心自己的学生,批改学生作业,这本是教师份内的事情,为什么受到了鲁迅先生如此的怀念与尊重?”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得到更深刻的理解,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关心,虽然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但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大背景下,他毅然抛弃了民族偏见,致力于医学的传播,这是怎样的国际视野与世界大胸怀啊。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才会有更多机会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实现与文本的更深层次对话。
三、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学生必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例子,向学生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不和传统教学一样,出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去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与学生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同学们我们如何学习这篇课文呢?”有的学生说要整体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查询理解词义或者通过课文语境进行理解;有的学生说,以前我们学过有关母亲的很多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想了解一下作者笔下的母亲与其它文章中的母亲有何不同;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母亲这一人物的,写了哪些事件,各体现了母亲的哪些品质与性格特征。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目标要求,接下来,学生根据自主拟定的学习目标,自主阅读,完成各项任务。其实,教师与学生一起制订学习目标的过程,无形中渗透了学习课文的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加强学法渗透。例如根据散文的特点确定散文文学体裁的阅读方法;根据说明文的特点,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在学习论说文时,让学生根据论说文的特点,找出论点、论据、论证,在掌握论证方法的基础上,在学习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掌握阅读方法,进而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场所,有效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 刘军兵 甘肃省卓尼县卡车九年制学校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