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职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016-05-14周经纬
周经纬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94-01
传统语文课堂的“以师为本”“满堂灌”过度强化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意识得不到发挥,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一味追求所谓的课堂创新、倡导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加上目前评价一堂语文课好坏与否,主要是看教学教法是否新颖、课堂氛围是否浓烈、教学手段是否先进等等。导致了语文老师刻意追求教学形式,成了自导被演的组织者,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在看似热烈纷呈的课堂背后,师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进行深层的思考。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在《蒋勋说文学》中说:“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美好的文学并不是拿来做教科书的,也不是拿来做考试范本的,而是使人觉得活着有意义,让人感觉活着是幸福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何其有幸,成为传播文学之美的人;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更何其有幸,有机缘、有时间能相对自由的安排语文教学。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昧”。那么,中职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就要如此:
一、回归生活的引导者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的,语文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个善感的心,花谢花飞飞满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生活的点滴感悟是语文的灵魂:春有百花秋望水,夏有凉风冬听雪,生命的更迭交替是语文的抒写;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人生的纷繁无常是语文的观照。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来体验、感悟、聆读,然后在语文教学上成为回归生活的引导者,带领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语文对话,构建语文的意义。如读《善良》时,“感动中国人物”带给我们的震撼,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道德缺失:如读《合欢树》时,“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份遗憾,“舍与不舍”的那份纠缠。
《一张诊断书》中的林巧稚让我们不得不对照当下的医患问题,《绝品》中的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让我们感慨职业素养与民族大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让我们懂得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其实,这就是语文,它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它让我们去丰富、去充实、去感悟生活的常态与失态,去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无常和质感,师生之间产生了异体同向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与文本、与教师、与生活展开自由对话。
二、回归阅读的反思者
“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流传上千年,是因为当中有一个生命让我们觉得亲近,好像身边的朋友,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哀伤、孤独、希望,这是文学最大的力量,也是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蒋勋的一段话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美好。
是的,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首先要经常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就在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十分强调这点:“教师的素养重要取决于教师的读书。”只有阅读才能视野开阔,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我们要阅读文学,无论经典还是当下;我们要欣赏艺术,无论美术还是音乐:我们要知晓历史,无论正史还是轶事;我们要研读理论,无论正统还是杂说;我们还要略晓心理,无论修心还是励志。学识渊博要成为语文教师毕生追求的使命,而这要从幸福的阅读开始。其次要学会反思,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最后要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三、回归故事的感染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毛诗序》中这样描述诗歌的来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语文并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人们在自己抑或他们的遭际中得到的一丝感动和嗟叹,它的普世情结注定了要进驻你我的内心。所以,“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动情,才能以情感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因为在每一首诗、每一篇散文、每一部小说背后都隐含着有故事的人和丰富的故事,而这故事,恰恰是拨动师生情弦的灵犀之所。
中职语文教师要成为讲故事的人,通过故事,做到举一反三、以此及彼,从《赤壁怀古》中感受苏东坡坎坷达观的一生,从《雨铃霖》中感慨柳三变羁旅漂泊的一生,从《琵琶行》中感悟白居易“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从《林黛玉进贾府》中照射曹雪芹繁华落尽的必然。其实,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则组成了星河灿烂的文学,而这些文学书写的却是每一个人的一生,语文教师就是要成为讲故事的人,通过讲述,感染学生,然后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寻找文章背后的故事,去寻找故事背后的自己的人生。正如莫言在诺贝尔问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那段话——《讲故事的人》:“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讲他人的故事,讲祖先的故事”。
(责任编辑 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