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文教学的一溪活水
2016-05-14刘忠兰
刘忠兰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89-01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可写。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假如选取生活中的点滴素材,就为教师教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一、作文教学要源于生活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经过几年的课题实验,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学生作文中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每学期开学,总是和孩子们一起彻底打扫教室和公共区域,让孩子们写一篇作文——《开学的第一天》;每一年的植树节,布置孩子们回家种植一棵树,写一篇作文:三八妇女节,布置孩子们给自己妈妈祝贺节日,并记下来……有了亲身的参与、有了真正的感悟,学生能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以及学会的技能、对活动的认识、父母艰辛劳动的不容易等一一描述出来。这样,不光在思想上教育了学生,使他们对活动的意义有了认识:而且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写作的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可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二、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在近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几年的课题实验中,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生活处处皆作文”,班级订阅的报刊杂志分发给学生,看完后再交换看,写出读后收获(可以是摘录的好词、好句子,自己读后了解到的什么或者体会),在全班交流;布置学生收听广播电视新闻,周一早上在班上交流;游览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桥等名胜,写游览过程及体会。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每周小组选出较好的一篇在班上交流,评出优秀,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这些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经过努力,我把习作的范围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三、作文教学生活化
1.课堂训练。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多媒体出示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然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在幻灯片上打出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快速识记。进行作文时,我把可能要运用的好词、一些优美的句段出示在幻灯片上,让学生朗读,希望学生能借用,但要防止滥用。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
2.写读书笔记。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写读书心得。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我给孩子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如:《爱的教育》《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让他们去阅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写读书心得。一方面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3.重视课后小练笔。许多课文教学完后,让学生练笔。这是训练学生作文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给学生铺好垫,打好伏笔,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学到“母亲已将钱塞到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里时,我问孩子:“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如果是你,此时,想对震耳欲聋的环境中的母亲说点什么呢?又想对佝偻着的母亲说点什么呢?能把你想说的话记下来吗?课后写在作文练习本上吧!课后孩子们的想象丰富多彩。就这样,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通过一次次的小练笔,学生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