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优化须“四重”
2016-05-14刘宏勤刘成凤
刘宏勤 刘成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15-02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灌输都很重视,但对学生的情趣、积累、迁移、习惯等方面极易忽视。笔者认为必须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将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而实现转变的关键是要重视“四重”的培养。
一、重情趣一让学生有兴趣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你若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学生乐学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否则,学生的情绪低落,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讲,就是一根火柴、一根导火线。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有一位教师在教《长城》一课时,先问学生游览了哪些名胜古迹,让学生们讲一讲,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随后教师热情洋溢地告诉学生,自己亲眼看到好多外国朋友不远万里来到长城上。他们站在长城上,赞不绝口,不停地翘大拇指。老师说:“看着这些外国人,我的心头立即充溢着民族自豪感。”说到此,老师的语调是那样的激动,学生们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情感因素,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应注重运用这些情感因素去吸引、感染学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不但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会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对课文理解也加深了。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活课堂,使每节课都有新意,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重积累——让学生求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能力的发展过程,它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老师在备课时,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一谈到积累有人就想到多背。背,是必须的,但一味的追求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乐学中自然而然地积累知识。
例如让学生理解性地记片段或背古诗文,可以在把握形象中读,在体会情感中读,在品位意境中读。这是理解性的读和背,效果就会很好。文本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构成了一定的造型功能和表现功能,这两种功能会通过读者的实践以折射的方式显现出来,从而形象鲜明,对这类课文就适用在把握形象中读。有些文章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陶冶和震撼,他们读后就会获得情感的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对这样的课文要抓住情感因素指导学生好好读。在品味意境中读,即美读,通过美读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如一位老师在教《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首先投影了一幅幅与诗风格相近的书画作品,播放着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情境,紧接着齐读、串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抒发,诗人那种由于路途漂泊而寂寞孤苦的感叹让学生产生共鸣,背也很容易了。
三、重迁移——让学生会拓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的最好方法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教育因素,想办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更离不开迁移训练。有些学生平时的成绩较好,可一到考试,成绩就很不理想,这就是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迁移能力差的原因,一是基础知识薄弱,二是思维容量不够。由此,知识迁移训练意义重大。教师要勇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学生自己提问;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有这样一节课,教师正在上课,有一只蝉飞进了教室,这个时候,那些好奇、好动的孩子们把眼光盯到了蝉身上,霎时间教室里骚动了,学生根本无心思听老师讲课了。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没有去批评学生们而是随机应变,以蝉为教具,开展了有关蝉的成语活动。这时学生活跃起来,老师趁机讲了与成语相关的知识、成语的特定含义。这样的知识迁移,不仅拓展了学生思路,开阔了学生思维,还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老师巧妙地引导,带领学生走向新的领域。这个大拐弯让人惊喜,不能不说这就是一种最好的迁移训练的例证。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是要随机应变,灵活驾驭课堂,在教学中把偶发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不失时机地落实迁移训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四、重习惯——让学生得提高
弗兰西斯·培根说,成功是一种习惯。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只盯着知识的教学是没有出路的教学,千万不能忽视最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根本——习惯。换句话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为了不教”。
例如倾听的习惯,有人说,倾听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面对课堂知识,要带着疑惑去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深度学习。再如培养知识整合的习惯。知识不是支离破碎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孩子知识上下勾连的习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养成。知识的整合要做到环环相扣,前后单元联系,要跨越学科,跨越时空,联系社会生活。离开了校园,孩子们可以游刃有余地漫游“大千世界”,能做到这样,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责任编辑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