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资格证书取消背景下港口物流专业群发展路径研究

2016-05-14刘秋民

职教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

摘 要:近年来国务院提出要大力简政放权,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是其最重要的举措之一,这一重大改革随之成为各大媒体及各高校谈论的焦点。取消职业资格证书,将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强调“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一个重大变化,各高职院校都必须重新调整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育观念,打破原来唯“证书论”的理念,探讨高职专业建设转型发展路径。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港口物流专业群;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刘秋民(1979-),男,江西吉安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54-04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按照国家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充分应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的认证工作。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与专业设置的关系,衔接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另一方面,学生技能鉴定与教学考核相匹配,实行证书融通,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着过分强调职业资格证书重要性,大量的精力放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忽视了高职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职业资格证书的取消,打乱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导致很多专业无法适应证书取消后专业建设及课程教学,也难把握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港口物流专业群为例,重点剖析职业资格证书取消背景下专业发展路径。

一、港口物流专业群建设现状调研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主要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笔者对国内部分港口城市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具体内容见图1。

对部分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群的比较发现:大多数专业群的整合与构建来源于学校的行业背景、独有的教学资源及相关国家政策、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等,专业特色非常鲜明。大多数院校都是以培养以仓储配送、地区物流、海运或航空物流、报关及国际货代及港口物流业务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采用“双证融通”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调研还发现,各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群都提供了大量的职业资格证书及就业证书(见图2)供学生报考,有些资格职业证书还是必考证书。证书大多由国家主管行政部门及行业协会颁发。但随着国务院简政放权的改革,大部分职业资格证书已取消或即将取消,导致港口物流专业群各专业今后将进入无证书时代的专业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港口物流专业群建设SWOT分析

(一)优势:港口物流专业群建设时间短,但国家政策、区域经济强力支撑,校方重视专业群发展

在21世纪初,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及国际贸易等专业大部分独立发展,受海洋强国战略及各港口物流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整合专业资源,高职院校对相关专业进行组建,成立专业群。由于国家政策、区域经济强力支撑,各高职院校都较重视港口物流专业群的发展,社会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这给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1]。

(二)劣势:专业团队师资较薄弱,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受港口物流专业群各专业特点的制约,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背景,企业实践能力弱。专业团队师资较薄弱,“重证书”、“轻实践”的理念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每学期都有1-2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机会,学生为了将来就业增加砝码,尽可能地多去考取专业证书,导致学生无暇顾及到专业实践学习,因此毕业生大多实践能力较差。

(三)机会:海洋强国战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入职港口物流行业的机会

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港口物流业竞争力,市场需要更多的港口物流人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一定吞吐量的港口城市近60个,港口物流企业几万家,这些企业的发展及壮大都离不开港口物流人才。因此,学生将有更多的入职港口物流行业的机会。

(四)威胁: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受到巨大冲击,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取消,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专业学习动力。他们认为既然国家取消了资格证书,就意味着无需过多的学习专业知识,因此造成学生没有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到人才质量,对专业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海职院)港口物流专业群发展概述

浙海职院自建校之来,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港口业务管理及报关与国际货运等涉海服务类专业。为适应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快速发展,从港口物流服务链角度出发,组建了以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为核心的港口物流专业群。近几年来,专业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港口业务管理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及报关与国际货运为校级重点专业,目前已成为最重要的专业群之一。港口物流专业群围绕着“证课相融”的理念,开设着诸多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比如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商务单证、港口理货、助理物流师考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鉴定考证等。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大部分学生考证需要,提升了学生的持证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随着报关员、报检员等强制性职业资格证书的取消,学生无证可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求职时很难找到证明学习能力的直接依据,因此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堪忧。港口物流专业群一直以来培养港口物流行业的专业人才,企业以往在选拔、招聘毕业生时,可以通过学生获取证书的多少来判断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但现在学生没有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在选人时没有衡量依据,因此迫切需要寻求解决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标准的方法及途径。

四、职业资格证书取消背景下港口物流专业群发展路径

(一)重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港口物流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大部分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模糊性或单一性,过分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比如浙海职院港口物流专业群就明确规定“双证率”,即学生要取得毕业证书,至少必须获取一项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这一规定促使学生会努力地在校期间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受其影响,专业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遵循“课证相融”理念,会非常强调如何把课程融入到证书培训中。但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取消,势必将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使港口物流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同时摆脱原来证书制度下培养体系的束缚,从2013年报关员证书取消开始,专业群就开始有针对性和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一方面,专业群各专业多次深入到企业及相关部门进行调研,了解证书取消后企业、社会用人的标准;另一方面,对毕业生质量跟踪,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从用人单位需求及毕业生反馈,掌握后证书时代企业所需人才培养质量,重新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2.构建基于实践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原有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相融的做法已不再适应现代背景的要求。“重证书、轻实践”,虽然学生获取了一大堆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更多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重建,删除部分与证书相关的理论教学,融入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内的实训基地及实训软件,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体验工作场景、熟悉工作操作软件,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能较快的适应工作节奏,为企业节约了培训成本[2]。

(二)以专业工作室为基石,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由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消,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若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及目标,将会有大量的时间用在游戏及网络上,因此,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工作任务。成立专业性工作室将能较好的解决这一矛盾。

港口物流专业群成立若干个与专业相关及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招收学生不超过20个,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每周不定期开展2-3次工作活动。既有模拟、虚拟实际场景的工作室,又有实际的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室(见图3)。每个工作室可以按照自身特点及属性,可以选择在实训室进行操作与演练,也可以选择校内外,进行户外工作活动,目的是通过工作室的运行,让学生能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来,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比如企管沙盘竞技工作室,尽管不是进行真正的商场实战,但是通过小组式的团队合作,进行沙盘演练,学生学会了如何和别人合作,如何在冲突中和别人沟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等,每次演练完之后,还要学生分享成功与失败的心得。众多专业的工作室及通识类的工作室的运营能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展示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职业资格证书的取消,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将不断的下降,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对接各类不同项目的技能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技能竞赛的舞台中来。港口物流专业群作为涉海类重要专业群,可覆盖的技能大赛非常多,除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主办外,还包括众多行业协会等主办的职业技能大赛(见图4),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展示了学生实践能力。

港口物流专业群自构建以来,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选拔了一大批优秀、职业素养较高的学生参加了各类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其中省、国家级一等奖就达10余项,不仅很好地展示了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打造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扩大了专业群的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在职业资格证书取消后,港口物流专业群应该更好地把职业技能竞赛当成专业群的常态工作,每年年初开始成立职业技能竞赛小组,依托学生社团、工作室等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院组织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3]。通过海选式的职业技能淘汰赛,既筛选出优秀的学生参加省、国家级的竞赛,通时又能普及到所有的专业群学生参与,扩大了参与度。

(四)构建校企合作有机体,实现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学校通过行业及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有较强实践技能、具有一定核心职业能力的市场需要的人才[4]。另一方面企业在选人、培训新员工等方面也节省了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然而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尽管采用了“工学交替”、“校企互动”式及“订单”式合作等模式,往往是校方热情度较高,而企业的合作意愿并不是很强烈。即使是开展合作,也更多的是一种较松散的方式,随时都有可能解体。

基于港口服务供应链的港口物流专业群,决定了其专业群中大部分校企合作企业是港口服务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包括国际集装箱码头、国际集装箱运输公司、报关公司、国际货代公司、船代公司、外贸企业、工厂等上中下游企业。以往由于没有整合专业群,不同的专业联系不同的企业,沟通不顺畅,导致校企合作力度有限。但有些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包括了整个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各个岗位,即国际物流操作、港口服务、报关、报检、国际商务、国际货运操作、外贸销售等岗位链,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整合,构建校企合作有机体。所谓校企合作有机体是指由专业群、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构成,通过专业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优势资源的整合,实现校内教学及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的深度对接,将专业人才培养、企业工作活动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创造财富、共同服务社会的目标[5](见图5)。

浙海职院港口物流专业群是以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为龙头,带动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英语等专业共同发展。港口物流群借助多年的校企合作资源,对现有的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了整合,重点挑选了几家能覆盖到港口服务供应链上大多数岗位的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合作。如深度合作了舟山甬舟集装箱码头、宁波外运国际集装箱货运有限公司、上海恩诺物流有限公司、宁波地贤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合作企业提供了若干个港口物流供应链上不同的岗位给学生实习、就业,另一方面学校委派教师下企业实践及指导学生实习,同时还邀请行业协会专家指导专业群发展,形成了专业群、企业、行业协会等校企合作有机体。多方共同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及校企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进行授课或讲座,既实现了学校培养高规格人才,又能提供优秀的毕业生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还能服务当地经济的目标,实现了多方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刘秋民.准入制证书取消背景下浙江高职报关专业发展路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55-58.

[2]朱萍,孔宝根.基于对外贸易需求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17):9-11.

[3]靳荣利,王贵斌,陈艳玲.基于港口服务供应链的高职港口物流专业群建设实践[J].物流技术,2014(21):470-473.

[4]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5]孔德兰.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73-75.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