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底子”是什么底子
2016-05-14童孟侯
童孟侯
底子是什么?底子大约就是打底的意思。打个比方,女子开始化妆都要先打粉底,有了这个底子,然后才上粉上妆,才能把脸蛋打扮得漂漂亮亮。一上来就用粉饼,风一吹也许就落了。
搞中国艺术创作的人也一样,最好打一点中文底子,不然的话风一吹就皱了……
2016年的年初,上海书画院举办了一次“以诗征画”的活动,目的是考验一下画家的综合素质。书画院选了诗人李白的《九日》、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王维的《青溪》和《积雨辋川庄作》四首古诗,请画家以它们为主题进行创作。
我一听就觉得主办者有些不够厚道。国画家只要字好,章好,笔墨技法好,就是“三好画家”了,还苛求他们有什么中文底子和哲学内涵?
你说“野渡无人舟自横”,画家画了一个小渡口,有条船横在那里。怎么啦?画得不对么?你说“上有黄鹂深树鸣”,画家画一片树林,树上有两三只黄鹂鸟在嬉戏。怎么啦?又画错了么?你评委凭什么说画面上不出现黄鹂才更有诗意?黄鹂鸟的“鸣”本来就画不出来,画面上再不画黄鹂鸟,画家如何表达“上有黄鹂深树鸣”?是不是连树都不要画呢?滑稽伐?
意境是什么?“功夫在诗外”是什么?写意是什么?这些东西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书画院应该充分照顾到很多画家以前没有读过多少古诗,或者说没有读懂过多少古诗,或者说恰好没有读过这四首古诗。“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且不说搞懂这首《青溪》的含义,就是诗中三四个字的读音,也不是人人都能读准的,你叫他们如何体会王维诗歌的意境?
书画院勒么生头从五万首唐诗里拎出四首来,要求画家们当主题作画,是不是有些突然袭击的味道?老厚一本《唐诗鉴赏辞典》都没有收入《九日》和《积雨辋川庄作》这两首诗,请问,你权威还是人家辞书出版社权威?
有个公司老总疑惑地问:外贸部小王写的这篇文章怎么文理都不通啊?
办公室主任回答:哦,小王啊,他是学外语出身。
如今,学外语的毕业生似乎成了“中文底子差”的代名词,学外语的母语不佳,好像顺理成章。
不要说学生,有个外语学院的教授,正儿八经地把自己写的书送给别人,扉页上写“某某女士扶正”。他大概是听人说过“斧正”这两个字的,后来觉得应该是“扶正”两个字,“扶”起来嘛,帮扶嘛,帮作者指出不足嘛。结果,硬是让对方这位“某某女士”当了一回小老婆。因为旧时妻子为正室,妾为侧室,一旦妻子死了,小老婆当妻子了,才叫“扶正”。
可是,过去很多学外语出身的人物就不一样了,他们的中文底子谁都不敢小觑。比如钱钟书,他用中文写的著作,就拿那6本《钱钟书论学文选》来说,很多中国人都看不懂,字是认得的,看是看不懂。钱老却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著名现代戏剧家曹禺也是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的,“鲁、郭、茅、巴、老、曹”六个文学家,最后那个“曹”就是指的曹禺。
还有一位清华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名叫季羡林,他是大名鼎鼎的国学家,而不是外文家!梁实秋是人所共知的文学家,他是拿到哈佛大学英文系毕业证书的。吕叔湘堪称现代汉语的顶级专家,可人家也是学外语出身,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不是中文系。周汝昌是了不得的红学专家,他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还有冯至、朱生豪、李健吾、卞之琳、王佐良、许国璋、杨宪益、穆旦、孙大雨等等,可谓群星灿烂。
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外语出身的人中文底子照样可以很扎实,照样可以把中文搞得灼灼生辉。由这些大家来翻译名著,那才叫精湛,那才叫神似。比如杨宪益就翻译了中国名著《红楼梦》。你叫现在外语学院毕业的人翻译《红楼梦》,显然有些开玩笑的意思,他们一半以上没读过《红楼梦》,还有一半只看过关于《红楼梦》的电影、电视、小人书。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发生:有些人的中文底子相当深厚,可是一旦碰到暴风骤雨,那个底子竟然被吹得人仰马翻。比如郭沫若老人家,堪称大诗人大学问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郭老为了配合某项运动,写了一首《麻雀诗》:“……你真是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五十年代的那个什么“运动”我拎不清,但我知道麻雀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还知道倘若诗歌里连“混蛋”“奶奶的”“狗臭屁”都骂将出来,那位诗人肯定是自觉自愿放弃底子了。
民国时,山东省主席张宗昌写了一首《笑刘邦》:“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的)早已回沛县。”
想不到张宗昌的诗和郭老的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区别是:张宗昌主席是专门拿枪打混战的,他只有深厚的战争底子,谈不上有多少中文底子;而郭老呢,他是有中文底子后来放弃了中文底子。其结果是惊人地雷同:大家都没有中文底子,大家的诗歌都那么直白,大家都能逗人开心。
有位叫黄源深的学者忧心忡忡地写道:“母语不佳,不但影响交际和表达,影响思维能力,影响人的行为,而且阻碍文化的传承。当前的母语危机不仅存在于大学外语专业,而且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问题!”
已经是“全社会的问题”了?读者诸君觉得这位学者是言重了,还是言准了?反正我个人觉得倘若画家、诗人、书法家没有中文底子,问题不是很大,最多他们的作品比较直白或者说比较苍白而已(有的“艺术家”还就喜欢自己直白的作品)。有没有中文底子似乎不会殃及“全社会”,就像女子不在脸上打粉底又如何?她们直接涂了胭脂又怎么样?
倘若成为艺术家却没了做人的底线,那才真是丢尽脸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