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义分析的中美媒体对巴黎恐袭事件报道的比较
2016-05-14胡彦然
胡彦然
摘 要 文章收集了《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北京时间1月7日19:00—8日19:30对巴黎恐袭事件的所有报道,基于语义分析,从话题与行为主体、标题与主题、报道具体内容和用语方式三个方面对两家媒体的报道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中国日报》;《华盛顿邮报》;语义分析;比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5-0127-01
2015年1月7日,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位于首都巴黎的总部遭遇恐怖袭击,袭击共造成12人死亡,另有5人重伤。事件引发了全球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了追踪报道。本文收集了《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北京时间1月7日19:00—8日19:30对巴黎恐袭事件的所有报道,其中中国国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China Daily)共有10篇报道,美国的《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共有11篇报道。以下从话题与行为主体、标题与主题、报道具体内容和用语方式三个方面对两家媒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
1 对话题与行为主体的分析
《中国日报》的10篇报道中“谴责”“哀悼”是主要话题。9篇报道中有6篇涉及对暴恐事件的谴责和对死难者的哀悼,唯一的评论性文章《Religious intolerance breeds brutality globally》通过分析恐袭背后的宗教因素,对极端宗教思潮和恐怖分子进行了严厉谴责。7篇报道的行为主体都是习近平、奥朗德、奥巴马等各国领袖等“第三方”,内容上详细阐述各国领导人、各不同社会群体对恐怖分子的谴责和对受害者的哀悼。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盛顿邮报》的11篇报道中有10篇的话题都与事件本身及其后续进展紧密相关,内容侧重于还原事件现场、探究事件的细节、及时追踪事件的后续进展。只有1篇综述了世界各国领导人对恐怖分子暴行的严厉谴责。有10篇报道的行为主体都是恐怖分子、受害者、警察等事件本身及其后续进展直接相关的群体,只有1篇报道的主体是“第三方”。
2 对标题与主题的分析
《中国日报》的10篇报道中有3篇的标题含有“condemn”一词,2篇的标题含有“tribute”一词,体现了报道的主题倾向是“谴责”和“哀悼”。有8篇报道的主语是“China”“World leaders”“Hollande(奥朗德)”等“第三方”主体,体现了其主要是从“第三方”视角报道该事件。
《华盛顿邮报》有5篇的标题含有“police”,讲述了警方对事件的后续追查,有3篇的标题含有“shooting”,更侧重于还原现场的真实情况。
3 对报道具体内容和用语方式的分析
从《中国日报》选取2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World leaders condemn press office attack in Paris》,主要叙述世界领导人对恐怖分子的谴责。全篇共619词,“condemn”一词共出现了17次,“mourn”与“tribute”这对同义词共出现了16次,“violence”出现10次,“terrorist”出现5次。这体现了报道严厉谴责恐怖分子、深切哀悼遇难者的报道主题和立场。《Religious intolerance breeds brutality globally》共622词,“intolerance”出现17次,“threat”出现14次,“brutality”出现10次,“terrorism”出现8次,“cruel”与“violence”分别出现了5次。可以看出,本篇评论立场十分鲜明,对袭击者严厉斥责,将“宗教极端主义”和“宗教排斥”视作“恐怖主义行为”和“恐怖主义思潮”。
《华盛顿邮报》以《Charlie Hebdo killings highlight the increasing targeting of journalists》为例,全篇共1 052词,“journalists”出现了27次,凸显了“记者”这一特殊群体是文章关注的主体人群。“danger” “dangerous”与“threat”形容记者职业危险性的词总共出现了25次,表明危险性日益增加的“increase”与“increasing”两个词也共出现了18次。文章主要关注“‘记者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安全性与前景”这一由事件引申出来的话题,对事件本身的报道与评论较少。在谈及事件本身时,使用的多是“attack”“kill”等偏向于表述事实的中性词汇,没有十分强烈的谴责语气。
4 结论
以上分析显示,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差异很大。《中国日报》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不够仔细、深入,却对与事件联系并不特别紧密的“第三方”着墨太多,内容上过多地强调“谴责”“哀悼”,存在着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较为单一的缺陷。《华盛顿邮报》相比于《中国日报》,其立场的倾向性不明显,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把握显得更到位。同时,其对事件本身的报道十分详细,还从“记者这一职业的安全性”这样不同的角度关注了这一事件,报道的选题视野更加开阔,视角也更加独特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冯·戴伊克,侯晓艳,冯巧婕.媒介恐慌语义分析——以泰-米尔人“入侵”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00).
[2]12 people killed in Paris shooting,Beijing:China Daily,2015-01-07 19:39.
[3]World leaders condemn press office attack in Paris,Beijing:China Daily,2015-01-08 01:50.
[4]Major security incidents in France,Beijing:China Daily,2015-01-08 01:50.
[5]Religious intolerance breeds brutality globally,Beijing:China Daily,2015-01-08 19:01.
[6]Paul Farhi,2015-01-08,Charlie Hebdo killings highlight the increasing targeting of journalists,Washington:The Washington Post.